上海七个区建“专利超市”,推动专利中低价交易、高频次流转
5月30日,国家知识产权局5月例行记者会在沪举行。本报记者邹
5月30日下午,国家知识产权局在沪召开新闻发布会,重点介绍了知识产权助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情况。这是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新闻发布活动首次进入当地。
国家知识产权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副主任梁欣欣围绕会议主题做了简要介绍。他说,长三角地区以不到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拥有全国近1/3的有效专利和1/4的有效商标。在获得首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奖的5家中小企业中,中国占了两席,均位于长三角地区。
2023年3月,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一件事”综合服务平台正式上线。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局长芮文标介绍,知识产权保护“一件事”综合服务改革是2021年国家全面创新改革任务,在上海成功揭牌。一年多来,上海以揭牌任务为抓手,立足城市创新发展和知识产权工作实际,坚持需求导向,强化数字化赋能,推进资源整合,推动平台上线。
为促进专利技术的转化和应用,2022年5月,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总体部署,上海启动了全国首批专利开放许可试点,促进专利价值的实现。芮文标说,试点开展以来,上海市知识产权局会同有关方面,积极探索推动50家企事业单位发布专利开放许可声明240份,引进清华大学等外省市专利开放许可声明610份,促成专利开放许可交易45笔。
专利开放许可试点工作如何推进?芮文标从完善工作机制、探索模式创新、优化服务支撑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在探索模式创新方面,上海旨在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等“沉睡专利”更快更好地向中小企业转化。一方面积极探索免费专利开放许可,已收到85份免费专利开放许可声明,占总声明的35%;免费开放许可专利成交27次,占成交总数的60%;另一方面,创新推出了“中低价交易、高频流通”的“专利超市”。目前已在7个区建立了各具特色的专利超市,如闵行区的“民智汇”专利超市,已成功促成上海交大与企业达成千万级专利开放许可交易。
芮文标表示,下一步,上海将与江苏、浙江、安徽共同推进长三角知识产权运营和交易协同发展,更大力度促进知识产权要素流动,推动知识产权转化应用,更好地服务和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郑浩图片编辑:李晶昀校对: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