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海潮:36岁大学教授“变身”航天员,珍惜机会也感到压力
戴着一副近视眼镜可能是桂和其他中国宇航员在外表上的最大区别。
5月29日,随着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名单的公布,36岁的桂出现在公众视野。细心的人很快发现他戴着眼镜,这将是中国首位戴眼镜执行任务的航天员。
与以往的任务不同,神舟十六号是我国第三批航天员执行的第一次任务,也是我国航天员队伍“新成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的“首秀”。其中,我国首个执行载人飞行任务的载荷专家桂是北航教授,主要负责空之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运行工作,在科学和航天工程等领域接受过专业培训,具有丰富的运行经验。
又黑又瘦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桂深有感触地说,“能够应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参与载人航天计划,是一件幸福的事。好奇和探索未知是我的动力。”
5月29日11时,神舟十六号三名航天员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与中外媒体记者见面。这是神十六航天员的首次集体亮相。图为航天员桂晁海。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李宇辉/摄
县理科第一个考上北航,31岁做博士生导师。
2003年10月15日,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飞向天空,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实现了。当时,桂正在云南省施甸县中学读高二。当他在校园广播里听到这个激动人心的消息时,他开始向往飞往泰泰空。
但当时他没有想到,这个神圣的职业,在近20年后,与自己有了联系。
桂从小就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一套《中国儿童百科全书》是他童年时最喜欢的科普读物。在这套书中,他学到了很多关于航天的入门知识,特别是看到“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通过航天献身报国的感人事迹后,桂十分钦佩,在心里种下了航天的种子。
有了理想,学习才会有动力。高考时,桂以县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航航天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空。
9年来,桂从本科完成博士学位,再到出国从事博士后研究,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SCI学术论文近20篇,成果显著。
三年后,桂带着丰硕的学术成果归来,国内多所名校纷纷向他抛出橄榄枝。最终,桂选择回到母校,成为北航航天学院的一名副教授。
2018年,31岁的桂担任博士生导师。正当他准备在自己的领域大展拳脚的时候,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2018年的一天,贵的学院召开了一次会议。会上,院长宣布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国家开始招收第三批航天员。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选拔的航天员分为三种,分别是:航天飞行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其中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从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选拔。
听到这个消息,桂晁海心花怒放。留学期间,他听说科研人员可以报名成为航天员,进入国际空站开展科学实验。当时,桂一边做实验,一边想:随着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中国科研人员进入Tai 空一定会很快成为现实。
“如果有一天我能把自己喜欢的科研工作搬到泰空。太有意义了!我一定要努力,把这么多年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我的幻想变成了现实。桂晁海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负荷专家。
两年零三个月的训练,“结束了!”
经过层层严格选拔,桂作为载荷专家加入了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队伍。
好在第三批航天员赶上了空之间密集的飞行任务,给大家提供了充分的舞台和机会。
运气不代表他们的训练标准会降低。他们训练内容多,训练强度大,训练进度紧,挑战大。对于桂晁海来说,与从空军事飞行员中选拔出来的航天员相比,他的体能和航天技能训练基础略显单薄。
“完了!”桂晁海轻描淡写地说道。
在离心机训练中,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的选拔标准是6G过载,低于航天飞行员。但入队后,所有训练标准都要达到8G的超负荷,这对于桂来说也是一段艰辛的旅程。
在第一次训练中,桂晁海感觉到他的胸部和腹部被紧紧地压着。每次呼吸时,他都感到胸口被撕裂,心率很快。
桂晁海对自己的表现极为不满。训练结束后,他向有经验的兄弟们征求意见。爱琢磨的桂也找出了自己表现不佳的症结所在——由于心理紧张,身体素质和技巧欠缺,呼吸对抗动作做得不到位。
为此,他在以后的练习中不断修正,不仅克服了2G的差距,训练成绩也从2级提高到了1级。
2022年9月20日,桂在训练。徐步/摄
对于桂来说,训练的艰辛和不易,比不上在体验过程中获得的各种乐趣。他说:“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
野外生存训练对宇航员来说也是一个有趣的挑战。成为宇航员后,他们在巴丹吉林沙漠进行了沙漠训练。
晚上,归晁海值班。监测完环境温度、湿度、风速后,他躺在沙漠里看星星空。他想到,几年前,当他还在大学校园里做航天相关课题的研究时,宇航员这个词对他来说是神秘而遥远的,而在不久的将来,他将飞向那颗深邃而神秘的星球空。
他不禁感慨,生活真的很精彩,你的未来超乎你的想象。但只要你有一颗好奇心,就一定能探索更多的未知。
经过两天两夜的沙漠生存训练,第二天早上,他们收拾行囊,背着几十公斤的东西,准备在茫茫沙漠中徒步5公里到达目的地。不幸的是,在路上,桂晁海的鞋底掉了下来。
事实上,前一天,他的另一只鞋底已经脱落。桂用有限的救生物品——军刀当针,伞绳当线,缝制鞋底。没想到,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另一只鞋底也宣布罢工。
桂晁海只能穿着“张着嘴”的鞋子,忍受着滚烫的沙子钻进脚底带来的又痛又痒的感觉。走路需要两个小时。
“回到营地后,我洗不掉头发里的沙子。我吃了一个西瓜,发现真的很甜。”那些日子的经历他永远不会忘记。
与飞侠并肩作战,珍惜机会,感受压力。
2022年6月,桂决心执行神舟十六号任务。能和三次飞天的景海鹏一起执行任务,他觉得很幸运。
2008年,景海鹏执行神舟七号任务时,已经大四了。那时候,他只能深深地仰望景海鹏。没想到几年后,我还能和飞侠一起执行任务。
桂非常珍惜这个机会,但也充满了压力。
“如果我现在让你飞,你有信心吗?”刚组的时候,景海鹏问,桂选择了沉默。他说他的信心不足。
在训练过程中,景海鹏还是会经常给他这样的“灵魂拷问”:准备好了吗?你有飞行的能力吗?
此次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空间站应用发展新阶段后的首次载人飞行,将承担非常繁重的科学试验/实验任务,将是目前在轨试验实验数量最多的载人飞行任务。作为机组中的载荷专家,桂承担了许多试验项目。
2023年3月29日,桂在水下训练。徐步/摄
“准备好了吗?”
在飞往泰台空之前,面对记者提出的这个问题,桂晁海自信地说:“到今天为止,我感觉自己在技术上、身体上、心理上都做好了准备,我有信心迎接这次任务的挑战!”
不经历过很难知道是怎么回事。经过两年零三个月的训练和地面模拟器上无数次的操作,桂非常期待去真正的中国空站去体验和探索未知,去体验真正空失重环境下工作和生活的感觉。当然,他也期待着从宇宙的视角去欣赏美丽的地球,去领略深邃的地球,然后在浩瀚的宇宙中放飞自己的思想和想象。
成为宇航员后,桂·晁海经常做一个梦,梦见自己驾驶着宇宙飞船穿越小行星和黑洞…现在,他的梦想之船和探索之旅即将开始。
责任编辑:刘雯图片编辑:陈飞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