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就业保护不能止于预警_舆论场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进入冲刺阶段,很多同学还在为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而努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日发布预警,提醒毕业生注意求职陷阱,避免套路和骗局。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稳就业的重中之重。5、6月份是毕业季,部分未定的毕业生会有一定的心理压力。这时,如果他们“急着就医”,就很容易陷入求职陷阱。犯罪分子利用毕业生急于找工作、社会经验不足的特点,一次次得逞。可以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预警是及时和必要的。
防止求职陷阱,首先要从毕业生自身做起。细看此次发布的警示,可以发现,求职陷阱中存在一些老骗局,比如黑中介陷阱、兼职陷阱等,需要毕业生提高安全意识,尤其是面对一些门槛低、“待遇”好的招聘。投简历前,要仔细了解目标岗位的市场薪资水平,做一个自我评价;有些是就业老问题,比如合同陷阱、试用期陷阱,这就需要毕业生在就业中提高法律意识,增加法律知识储备。这份警示也明确提醒毕业生,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6个月,用人单位必须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等法律常识。毕业生可以认真阅读,认真掌握。另外,求职时一定要脚踏实地,不走所谓的捷径,通过合法正当的信息渠道,掌握和了解招聘信息,投简历。
求职陷阱违反市场秩序、社会道德甚至刑法,但根除求职陷阱绝不是一个部门的事。公安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劳动仲裁部门要加强配合,及时处理违法行为,尽快侦破犯罪,防止更多求职者上当受骗。用工企业自身也要遵循经济规律,遵守法律法规,强化责任,共同营造真实可信、公平公正的用工环境。
责任编辑:万婷婷图片编辑:张同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