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专项债券不能“一拨了之”_舆论场
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工具,专项债券、中央预算内投资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共同发挥作用,有效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刺激民间投资,促进经济进一步复苏和发展。
近期多个省份已提前完成新专项债券发行。专项债券发行如火如荼。为了有效发挥扩大投资和稳定增长的作用,必须确保资金的安全、规范和有效使用。
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力度提高效率。作为增加支出的重要措施,增加专项债务限额3.8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统计显示,前4个月,各地已发行超过1.5万亿元专项债券用于项目建设,促进了一大批惠民生、补短板、强弱项项目的建设和实施。如四川加快实施成大万高铁、西樵高铁等在建项目,康定跑马山景区震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达州高新区新材料产业园等新项目开工建设。随着全年新增债务限额的放开,专项债券的发行和使用已全面启动,进一步发挥了刺激有效投资、有助于恢复和扩大需求的作用。
专项债券的发行和使用有一系列环节,包括前期的项目储备和审核,之后是债券发行、资金拨付和支出。面对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迫切需要,各地正抓紧将募集资金投向各重点领域项目,以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促进有效投资。需要注意的是,进度比质量和性能更重要,否则欲速则不达。各地要及时将专项债券资金用于项目建设,防止资金闲置,不得以“以拨代支”的方式人为调整预算执行进度,造成支付进度虚增,或放松资金和项目管理。
要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提高项目储备质量。专项债券需要用项目的收益来还本付息,项目的质量对债券的持续运行至关重要。扩大有效投资是必要的,但要避免盲目扩大投资。确定专项债券项目时应充分考虑合规性、到期性、融资收益平衡等因素,不得用于建筑、博物馆、形象工程和演出项目或非公益性资本项目。没有合规优质的项目,就不应该强行上马,否则后患无穷。
要坚持资金的规范使用,注重投资绩效。加强借、用、管、还全过程管理,全程跟踪监控,实施穿透式监控,杜绝“萝卜快了洗不了泥”现象。坚持“资金跟项目走”的要求,精准聚焦重点领域和短板领域,把债券资金有效用在刀刃上、花在关键点上,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
在实施过程中,部分项目由于各种原因确实难以继续实施,导致无法及时有效使用专项债券资金,如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重大变化,对专项债券资金没有需求或需求低于预期等。近年来,许多地方根据有关规定调整了债券资金的使用。这种调整不宜过于频繁,而应保持发布信息披露文件的严肃性,坚持不调整为常态,调整为例外的原则。因特殊情况确需调整资金用途的,应当严格履行规定程序。
要守住风险防控底线,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4月底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有效防范和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目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主要集中在隐性债务问题上。专项债务是地方政府融资的合法形式,规范透明,但风险防范工作不可掉以轻心。近年来,各地陆续进入专项债券还本付息高峰期。要加强项目运营和资金管理,实行专项债券全生命周期管理,平衡项目成本和收益,按时足额还本付息,确保合法债券不出现任何风险。
恢复和扩大需求是经济持续复苏的关键。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工具,专项债券、中央预算内投资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共同发挥作用,有效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刺激民间投资,促进经济进一步复苏和发展。
责任编辑:万婷婷图片编辑:金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