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新闻网
最新热点新闻

专家:微调模型AI或可成为供医生研究的“精神病人”

专家:微调模型AI或可成为供医生研究的“精神病人”

视觉中国图

ChatGPT,在“智慧浮现”的同时,情绪会浮现吗?

2023年4月,来自德国的一项研究表明,GPT3.5在常用的焦虑测试问卷中获得高分,在被提示进入焦虑情境后,如研究人员所预期的那样,产生了特定的决策判断和偏向行为。这是否意味着AI可能被训练得患有焦虑症?

5月25日,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邱与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在天桥脑科学研究院(简称)举办的首届“ai问脑”上,就此话题进行了在线交流互动,吸引了近7万人观看直播。

作为一名资深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看到AI这次在情绪认知方面的表现又上了一个新台阶,邱建伟感到非常兴奋。她坦言,期待AI经过专业训练后患上焦虑症,从而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焦虑症的表现,分析其背后的相关因素,为寻找更多更好的防治方法开辟新思路。

陈光认为,这种模型是基于大量的训练数据来学习和生成文本的。目前通过填充空和接龙训练出来的模型,没有真正的主观意识、情感和意志。另一方面,基于人工反馈强化学习(RLHF),AI确实可以根据人类输出结果的判断和指导不断调整,逐渐逼近人类的倾向。但他认为,目前这种模仿并没有超出文字学习和生成的范围,不会形成稳定一致的“文字”。

邱建伟介绍,病理性焦虑是指无特定原因的持续紧张感,或无现实依据的灾难、威胁或大灾难感,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运动焦虑,常伴有主观疼痛或社会功能受损。根据国家卫健委2020年的统计,我国焦虑症的发病率在5%左右。

对话透露,近年来,医生开始积极尝试将AI技术应用于包括焦虑在内的精神障碍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目前,AI已经在自杀预防等领域发挥了积极的辅助作用。随着人机交互的范围从文本扩展到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声音、心率、体温,甚至未来的脑机接口,AI将进一步帮助揭示人类情绪背后的生理机制,成为心理治疗机器人,帮助社区或医疗资源匮乏的偏远地区进行心理健康诊断和治疗。

从计算机科学的角度,陈光观察到ChatGPT热潮推动了AI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如果结合心理健康领域的专业数据对大模型进行“微调”,一方面有助于AI更好地模拟人类的情绪反应,模拟一群“精神病人”供医生研究,另一方面有望更准确高效地识别人类情绪障碍,在诊疗中发挥辅助作用。相关数据的规模是AI技术能否深入心理健康领域的关键。

邱建伟和陈光都认为,传统上,医生对精神障碍的认知依赖于主观观察。计算精神病学的兴起,推动了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工具在精神障碍分类诊断、风险预警和预后预测中的应用,辅助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策略。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AI将为计算精神病学带来更大的突破,帮助人类进一步打开精神疾病和大脑两个“黑匣子”。

“AI问脑”是新推出的轻学术交流会议系列,聚焦AI科学家与脑科学家的交叉对话,探讨AI技术与脑科学的双向创新,并就AI自主、人类意识云等公共热点话题进行公开讨论。

责任编辑:郑浩图片编辑:施佳慧校对:刘威

赞(0)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专家:微调模型AI或可成为供医生研究的“精神病人”》
文章链接:https://sourceopen.com.cn/6721.html

本站新闻文章由机器人程序自动发布,新闻内容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不具备权威性,所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并非官方发布信息,其真实性自行判断,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误报,违法等不良信息,请联系删除.资源型信息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