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新闻网
最新热点新闻

经济日报:“中特估”不能简单理解为直接拔高国企估值_牛市点线面

经济日报:“中特估”不能简单理解为直接拔高国企估值_牛市点线面

今年以来,“中特估”概念股持续发酵。Wind的“中国专项考核指数”涨幅显著,“中字头”上市公司表现尤为强劲。

“中国特评”,即中国特色的估价体系。去年11月,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首次提出“探索建立中国特色估值体系,促进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更好发挥”。也就是说,成熟的市场估值体系并不能很好地匹配中国资本市场“新兴加转轨”的特征。要综合考虑我国市场体制机制、行业产业结构、主体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因素,把握不同类型企业的估值逻辑,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定价之锚”的标杆和引领作用。

不少人认为,“中特评”更注重国家战略、政策导向、社会贡献等综合评价维度,能有效弥补传统估值方法的不足,有望为优质资产的估值重塑打开空间。特别是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价值长期被低估,与其市值比和基本面表现不符。

市场的热切期待是有原因的。国有企业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在稳增长、稳就业、保民生等领域承担着重要责任。近年来,得益于改革的不断推进,国有企业经营效益更加稳定,结构布局更加优化。随着“中国特评”的探索和建立,中国的市场特点将更好地与资本市场的一般规律相结合,这将为投资者提供发现“潜力股”的新视角。低估值高分红的国企有望被市场重新发现和定价。

需要注意的是,探索建立中国特色估值体系,不能简单理解为直接提高国有企业估值水平,引导资金推动股价短期快速上涨,这既不符合资本市场的一般规律,也不利于国有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更与中央“建设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的要求相违背。

要抓住“中国特评”的机遇,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国企练好内功。一方面,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公司治理,不断改善基本面和经营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以优异的业绩呈现出清晰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工具,促进专业化和产业化的战略重组和整合,优化布局,提高质量和效益。同时,进一步强化公司的公众意识,积极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让市场更好地了解企业的内在价值。

机构投资者也应该做得更多。机构投资者是市场的主要资金力量,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要牢固树立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的理念。在引导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既不能简单套用西方市场估值理论,也不能搞短期投机。而是要加强对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优质企业的调查研究,不断完善适合不同类型上市公司的估值逻辑,帮助探索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的估值定价体系,更好地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

估值直接反映了市场对上市公司的认可程度。无论国企还是民企,市场最终衡量的是经营效率,以及能否持续稳定地创造价值。更完善的公司治理、更有效的盈利模式、更可持续的发展前景,是“中国特评”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长久之道。

(原题为《中国特评不能简单理解为直接提振国企估值》)

责任编辑:郑景昕图片编辑:陈飞燕

赞(0)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经济日报:“中特估”不能简单理解为直接拔高国企估值_牛市点线面》
文章链接:https://sourceopen.com.cn/6149.html

本站新闻文章由机器人程序自动发布,新闻内容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不具备权威性,所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并非官方发布信息,其真实性自行判断,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误报,违法等不良信息,请联系删除.资源型信息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