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跟风制造文旅局长“网红”,请适可而止_舆论场
最近很多地方的文旅局长都特别忙。
除了日常管理,还要从幕后走到台前。在白雪皑皑的平原上,古老的沙漠城市里,在青山绿水间,装扮成白衣骑士、迷人的学者、科幻故事的主角,真是忙得不可开交…不断穿越现场。
如果说,一些地方在文旅局长出现后,带动了当地的产业发展,尝到了创意的甜头,享受了流量的红利,那么,时至今日,仍有那么多地方盲目跟风,打造文旅局长的“网络名人”,把推广文旅资源异化为推广文旅局长,并把努力做好作为考核任务,挖空空心思通过竞赛。
(1)
做“网络名人”需要潜力。
作为文化旅游局局长,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网络名人”。这需要足够的理智和清醒。
在镜头里出镜和在会议上发言不一样,需要一定的出镜条件和表达能力。有些文化旅游导演是合适的,但大多数人似乎“不太情愿”。为了跟上形势,完成任务,他们只能“赶鸭子上架”。为此,从配音到穿衣,只能硬包装,直到“像变了一个人”。这样的“体量”对很多文旅导演来说也是深害的。
《钱比楼》记者了解到,更有甚者,为了赶上这股打造“网络名人”文化旅游局长的浪潮,一些地方在任命文化旅游局长时,甚至优先考虑外貌条件,而不是专业知识、行业了解、政策和理论水平等。,有些偏颇和陈腐。
(2)
文旅局长重视地方旅游推广是好事,但需要明确轻重缓急。
遗憾的是,很多地方的文旅导演对“网络名人”的宣传,只注重表象,把重点放在文旅导演本人身上,过于注重夸张的表达,没有太多的实质内容,最终导致了大量的小电影。
有网友反映,当时在网上看到一个《网络名人》的导演炸了一个小镇,就去了。但是到了实地,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短视频的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都需要专业公司来完成,都需要费用。对于一些刚刚摘掉贫困县帽子,还不发达的地方,值得吗?
从实际效果来看,很多盲目跟风的地方,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很多文旅总监成了“网络名人”,却没有拿到流量和奖金。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作为导演很难成为卖点。而“网络名人”文化旅游局的局长们的介绍和表演却成了自娱自乐。
(3)
旅游是一种综合业态,与历史、文化、风景、交通、住宿、饮食、价格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要吸引游客,甚至流连忘返,就要看特色、服务、性价比。如果游客短时间内被“网络名人”效应吸引,旅游项目和服务跟不上,不仅会导致回头客,还会对当地旅游业造成伤害。所以,只有把当地的文化和历史真正咀嚼消化,转化为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
文化旅游产业是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也是拉动经济增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地方政府急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可以理解,但不是跟风炒作,而是着眼长远,练好内功。
近期,尽管旅游业复苏势头强劲,但实际上行业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之路还很长。比如很多闲置低效的旅游项目需要盘活,很多行业壁垒需要打破,很多传统项目需要带动,很多新兴项目需要匆匆落地…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呼吁出台强有力的扶持政策,给游客送去安心,给从业者送去诚意,给行业发展送去信心。一些地方需要做的恰恰是这些业务上的事情,这比推“网络名人”这个主任要迫切和重要得多。
责任编辑:伍智超图片编辑:沈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