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新闻网
最新热点新闻

《他走了二十公里来看病》获二十万网友点赞,撰文的上海医生正在援滇

《他走了二十公里来看病》获二十万网友点赞,撰文的上海医生正在援滇

因为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篇“他走了二十公里去看病”的文章,网友“小胖鸡”获得了众多网友的好评。截至5月18日零点,文章已有21万网友点赞。在近两万条评论中,有不少网友称赞“看到哭真的很温暖”。

屏幕截图

这篇文章记录了一个从县城来到上海医院的病人。由于眼内出血,视力不清,这名50多岁的患者一大早就从山里出来,步行20多公里来到县医院。花了整整一个上午。县城医生说看不出来,推荐他去上海看。然后他乘车去了上海市中心的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他赶到诊所时,已接近医生下班时间。

会诊时,“小胖鸡”惊讶于患者“走了20多公里看病”。最后“小胖鸡”给他开了便宜的止血药,建议他身体不好一个月后再来。

当听到对方说“上班总有汗水流到眼睛里,好痛”时,“小胖鸡”原来给他开了眼药水,一瓶二三十元。考虑到这位患者只带了200块钱到医院,网友“小胖鸡”帮他凑了近10瓶硼酸洗眼液到急诊科检查。

过了很久,网友“小胖鸡”在门诊又遇到了这位患者。虽然没认出对方的长相,查了病历还记得,但是病人说“你给我送眼药水了”“我要谢谢你”。

这一幕也深深打动了“小胖鸡”。在文章的最后,他写道:“他对我的信任和感激,也给了我成就感,我要感谢他。”

5月17日,本报(www.thepaper.cn)记者联系到网友“小胖鸡”。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上海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医生。他叫舒琴萌。今年38岁,目前在云南省文山苗族壮族自治州富宁人民医院工作。

对此,该报记者对他进行了对话采访,了解这篇温暖文章背后的更多故事。

[对话]

“帮助有困难的病人是每个医生的职责。”

报纸:你为什么要记录这个故事?这是什么时候的事?

舒琴萌:我平时有录音的习惯。在临床上遇到让我有感触的患者或故事,我也会发在朋友圈。近日,援滇工作接近尾声。回想起来,我在这里遇到过很多单纯热情的病人,他们经常在病情难以忍受的时候来看病。此时,我们的医生能做的很少。我有些感触,想把之前印象深刻的那个病人的故事发出来。这个病人大概是我2018年左右遇到的。

报纸:你记得这个病人来自哪里吗?为什么会想到给他滴眼药水?这个病人目前接受了怎样的治疗?

舒钦萌:在我的印象中,这个患者是安徽马鞍山人。在确定了他眼内出血的原因后,我对他的病程和风险有了一个大概的估计。我想,等他农忙完回来,应该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了,就可以先回去了。我也知道他的病情无法密切随访。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流汗到眼睛里让他感到疼痛。这个问题危害不大,但是会导致他强烈的不适,接下来要做很多体力活。也许这种情况是对的。

考虑到患者自身的情况,进口眼药水对他来说太贵了,但如果只是用来清洁,其实没必要。我们每个诊室都有医院配制的硼酸洗眼液。这些洗眼液都是未开封的,保质期半年左右。它们是用来给病人检查后洗眼的,非常适合他。

这个病人后来来过一次医院,但当时我在休假。我觉得他没有找到我,但是我从门诊系统看到他挂了我上级教授的号,教授也没有做什么特殊处理。病人的情况应该是稳定的。

论文:我这次写的故事被很多网友赞了,你惊讶吗?

舒琴萌:的确,我收到了很多网友的赞和感谢。我承认我不配。事情本身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却得到了大量网友的点赞。身边很多同事、同学、长辈,平时对患者都倾注了真正的关心和认真负责的态度,他们的故事值得一看。

另一方面,对病人有不同程度的照顾。在我们医院和其他许多单位,有许多优秀的老教授和年轻医生。他们对病人的关心和负责的方式就是通过勤奋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更好的解决病人的问题。这种做法,比起送眼药水的动作,显然更深刻,更值得学习。

另外,我想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医生,我做了我应该做的。帮助有困难的病人是每个医生的职责。

报纸:你经常遇到这样的病人吗?他们看病的难点是什么?你会在其他方面帮助他们吗?

舒钦萌: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是外地农村来看病的。主要问题首先是经济困难,其次是不了解就医流程,需要指导,再次是远道而来看病,会造成很多生活上的不便。因为大城市的医疗资源确实很紧张,我可能会引导他们缩短急病患者看病的步骤,但是对于那些因为经济原因无法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真的很心痛。

前年,我遇到一个工人,他是一个眼睛里有异物的病人。指甲碎片卡在眼睛里,需要手术。他们在当地接受治疗,但不能取出,他再也负担不起手术。我当时跟他说,可以先交一小笔押金,先手术解决问题,然后再还。我们也会尽量减少检查治疗过程中不必要的费用。

病人很痛苦,压力很大,在我面前掩面哭泣。但他不想把经济压力转移给我们,而且自尊心也很强,不想出钱做手术,说第二天带着钱来。第二天,我给他打电话,他说收了点钱。我和上级医生商量,选择了简单的取出磁性异物的方式为他手术,而不是复杂的显微手术。临床上常用这两种方法,但显微手术更准确、更细致、更彻底。我和上级医生商量后,根据异物的大小和位置以及患者晶状体的情况,认为简单的手术应该可以安全解决他的燃眉之急,于是选择了磁吸,最终顺利完成了治疗,为他节省了几千元的医疗费用。

“在云南,病人对疾病的承受力是惊人的。”

报纸:你援助云南多久了?在云南看病,有没有特别印象深刻的病例?

舒钦蒙:我是去年6月份来的,援建云南快一年了。我确实在这里见过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病人。

我在云南省文山州下面的富宁县支援,这是一个农业特色县,也是全国著名的八角产地,所以很多患者都是因为种地或者采摘受伤的。有一个老人,一个人住,儿女都出去打工了。他不得不自己干农活,眼角膜不小心被树叶划伤了。植物和土壤中有大量的真菌,导致了他的真菌性角膜溃疡。

他先去了村卫生室,但由于经验不足,诊所医生给他打了激素。激素会让真菌的生长更加猖獗。他来找我的时候,角膜溃疡已经很严重了。如果感染得不到控制,眼球可能保不住,这里抗真菌药物非常匮乏。我让师兄从我们医院买了一些药效很强的抗真菌药,邮寄给他用。好在经过一番周折,他的角膜感染得到了有效控制,我也稍微松了口气。

报纸:你以前在上海当医生多久了?你觉得这次去云南有哪些不同?

舒琴萌:我曾经在上海工作了快十年。云南省富宁县是一个边境县,刚刚脱贫。当地的病人都很淳朴,自然信任医生,尤其是上海的,但是他们对疾病的承受力是惊人的。而且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乡镇距离较远,到县城看病要走几十公里是很常见的。交通不便,病人又有耐心,缺乏对自己的关心,所以很多病人不会及时来看病。

很多时候,都是家里的孩子外出打工回到老家,发现家里老人的眼睛不好,所以我在这里看到的各种眼疾,到最后都比上海普遍得多,常常让我觉得很惋惜。

相比在上海看病,我需要在云南省富宁县做个通才,想参与科室的基础建设。这里的条件比我们之前想象的要好很多,但是还是有一些不足。比如一些常见的成品药,我们这里没有,只好找原料稀释,做成浓度合理的剂型。这类药物不能长期保存,需要临时配制。我也经常咨询我院药剂科的老师,掌握很多自拟药物的比例和安全性。

另外这里的检测仪器也比较老旧,参数要自己调整。b超需要自己做,眼底拼图需要自己拼。也向我院考场的医生请教了很多检查技巧。

这里的患者,尤其是山区乡镇的患者,健康意识和就医意愿都很差。但那是一个广阔的地方,当地医院和政府也做了很多努力,安排我们下乡巡回医疗,到各个乡镇义诊,到乡镇收集宣传病人,让我们的医疗服务尽可能的广。

在上海,我们经常等待患者上门,但在这里,我们的医生应该更加积极,以便一点一点地改善原发患者的情况。

论文:对改善基层医疗环境有什么建议?

舒琴萌:这里有基本的硬件条件,当地的医生也很好学,对病人很负责。这些都很好。但有些是我们难以控制的。我之前说过,患者在这里来回看病不方便,随访也难。我经常问当地医生之前的病人怎么了,对方很不情愿的告诉我“我跑回山里找不到了。”所以如果县乡医疗机构能加强沟通,完善转诊和随访制度,及时送或送病人,那就非常好了。

另一方面,当地医生也要加强沟通。比如乡镇机构的医生也可以轮流来县医院短期集中交流观摩,我们上海来的医疗队员每周都可以来讲课或者临床演练答疑,这样我们的用处就扩大了。

最后,我觉得作为医生,可以在资源丰富的平台上深造,在病例充足的环境下工作,成长更快。

这次我发了这个帖子后,有基层医院的眼科医生跟我讨论眼内出血的问题。虽然我经验不丰富,但是通过交流我学到了很多。同时,也欢迎在座的各位医生护士们走出去深造,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责任编辑:高文图片编辑:张同泽校对:丁晓

赞(0)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他走了二十公里来看病》获二十万网友点赞,撰文的上海医生正在援滇》
文章链接:https://sourceopen.com.cn/5558.html

本站新闻文章由机器人程序自动发布,新闻内容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不具备权威性,所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并非官方发布信息,其真实性自行判断,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误报,违法等不良信息,请联系删除.资源型信息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