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新闻网
最新热点新闻

学习时报:调查研究要找准“第一信号”_舆论场

学习时报:调查研究要找准“第一信号”_舆论场

在学习贯彻习近平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要“善于换位思考,深入群众,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意愿,真实关心群众疾苦,准确理解群众忧虑和希望”。目前,全党正在开展一次大规模的调查。党员干部能否在调查研究中选准方向、找准问题、定准对策,关键在于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深入了解群众的忧虑和希望,从群众的呼声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群众的呼声是群众需求和愿望的现实反映,往往涉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对他们来说,身边的每一件“关键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很急很难。如果他们的声音没有得到充分的表达和合理的解决,那就不是以人为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他在《之江新语》中指出,“现实中确实有一些干部热心为人民群众办实事,但他们做的事情不一定是人民群众最需要、最欢迎、得到最多实惠的”。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一些干部没有倾听群众的声音,没有找准群众的需求,导致好事没有办成,没有赢得群众的满意。为此,他强调,“要根据实际情况,突出重点,选准切入点,切实做好体察民情工作,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把群众呼声作为作风建设的第一信号。”这为党员干部开展调查研究提供了方向。正确的调查研究要有正确的方向。只有跟着群众声音的“第一个信号”走,调查研究才有价值,才能真正有成效。

生活好不好,政策方向对不对,落实不到位,群众最有发言权。这次主题教育明确要求,在调研中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既看“高楼”,也看“背阴胡同”,真正摸清情况,找准问题。不能被动地等着群众“下命令”来考察事实,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直奔问题,到群众意见多、困难多的地方去,深入了解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让群众的燃眉之急得到及时反映。“烦”的列入问题清单,“难”的列入攻坚范畴。通过倾听群众的声音,真正发现群众面临的问题。

倾听民意,审视真相只是第一步,从哪里着手解决问题才是关键。好的措施和方法从哪里来?答案来自群众。群众作为面临问题和受问题困扰的当事人,对这些问题最了解,体会最深,往往对解决问题有独特的见解和认识。人民中间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这是书本上学不到的,会议上听不到的,办公室里想不到的。从群众的声音中找到问题的根源,解决问题的答案,也是对群众主观地位和能动性的尊重,问题的解决往往是最有用的,最令人满意的。因此,党员干部在基层调研中,既要找出群众面临的问题,反映群众的意见,又要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把群众创造的好经验、好方法总结提炼出来,真正让群众受益、满意。

一枝一叶时时牵挂情,百姓牵挂于心。党员干部要始终把群众的安危放在首位,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工作重心放在群众有需求的地方,真诚倾听群众的诉求,真实反映群众的意愿,真实关心群众的疾苦,制定更有针对性、接地气、得民心的政策,落实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把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责任编辑:陈建慧图片编辑:陈飞燕

赞(0)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学习时报:调查研究要找准“第一信号”_舆论场》
文章链接:https://sourceopen.com.cn/5557.html

本站新闻文章由机器人程序自动发布,新闻内容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不具备权威性,所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并非官方发布信息,其真实性自行判断,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误报,违法等不良信息,请联系删除.资源型信息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