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新闻网
最新热点新闻

工人日报社评:电子治超不能重弹“以罚代管”的老调_舆论场

工人日报社评:电子治超不能重弹“以罚代管”的老调_舆论场

如果货车司机确实违法,当然应该依法惩处,但如果一些地方和部门利用执法权损害货车司机的合法权益,也不容忽视。无论传统治超还是电子治超,执法和精准执法都是必然要求。

5月13日,“中国三农发布”(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微博)发布了记者暗访电子超载治理问题的报道。视频显示,近年来,河南安阳部分货车司机不时收到超限运输罚单,有的司机两年内收到58张罚单,罚款总额达27.5万元。这些罚单都来自“不停车称重测试”——主干道上埋有称重秤,货车经过时会自动称重。因超载导致身体超重的,视为超限运输。这种方法也被称为电子过载控制。

货车如果确实存在超限拉货的情况,被有关部门依法处罚是正常的。但不正常的是,从记者的暗访和调查来看,货车司机对一些罚单是认可的,但也有很多罚单让他们觉得莫名其妙。第一,当他们经过地磅时,他们看不到路边。相关屏幕提示其车辆“涉嫌超限”;二是有的处罚通知甚至是一年后才收到;第三,司机拉货出来的时候也称重了。当时并没有超限,但是到了“公”字地秤,显示超限。暗访还显示,当地执法部门并未要求超限车辆卸下相关货物,而是继续“来去自由”,然后收罚单、交罚款。更有当地交通运输局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相关人员表示,地磅可能存在误差,货车不得不“匀速通过”。“财务上没有钱。这叫执法到位,该罚的钱必须罚”…

控制货车超载超限的目的非常明确,保障运输安全,保障驾乘人员和其他道路交通参与者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道路、桥梁等公共设施的使用寿命和性能。但从以上暗访不难看出,当地执法部门并不太在意货车是否超限,以及超限后可能带来的隐患和威胁。说白了,在他们看来,安全不重要,罚款重要。这显然不是道路交通执法的正确姿态,背离了治理超载的初衷。

过去,在一些地方,道路交通执法部门习惯于代为罚款,以罚款创收。但随着依法行政的推进,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提高,类似做法逐渐“偃旗息鼓”。罚款只是手段,整改才是目的。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逐步成为基层执法的共识和要求。

具体到治理超限超载,《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关于超限超载车辆联合执法常态化、制度化的实施意见(试行)》明确规定,联合执法要严格执行“十个严禁”纪律,其中第七条是“不得对违法超限超载车辆不卸载进行罚款”。不难看出,上述地方的执法行为本身就存在不规范之处。而且逾期送达处罚通知书,往往会造成当事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反复违法,进而被处罚、被处分。这些都指向了“以罚代管”的老调。

卡车司机挣的是辛苦钱。他们以汽车为家,以道路为伴。一顿热饭、洗个热水澡、睡个好觉,对一些司机来说可能是奢望。然而,公众越来越意识到,卡车司机的工作连接着千家万户,连接着整个国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们为安全畅通做出了贡献,也受了不少委屈。今天,他们忙碌的数字反映了当地经济的复苏和活力。对于这样一个群体,各方面都应该积极为其遮风挡雨,给予其应有的尊重和保护。

近年来,为了保护包括卡车司机在内的新就业形式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许多地方和部门出台了许多法规政策,实施了许多措施,如尽可能地吸引卡车司机加入工会,为他们提供保险、体检和法律服务;“司机之家”建设不断推进,服务项目和渠道不断丰富和拓展。近日,交通运输部制定了《2023年关爱货车司机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提出将着力保障货车司机合法权益,优化货车司机工作环境,明确今年工作的具体目标和时间表。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真的不应该发生超车“收钱”,然后误伤货车司机的事情。如果货车司机确实违法,当然应该依法惩处,但如果一些地方和部门利用执法权损害货车司机的合法权益,也不容忽视。

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电子治超,都必然要依法、准确执法。同时,如果能多考虑一些人性化,执法的效果应该会更好。

责任编辑:张珺图片编辑:沈轲

赞(0)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工人日报社评:电子治超不能重弹“以罚代管”的老调_舆论场》
文章链接:https://sourceopen.com.cn/5465.html

本站新闻文章由机器人程序自动发布,新闻内容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不具备权威性,所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并非官方发布信息,其真实性自行判断,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误报,违法等不良信息,请联系删除.资源型信息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