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新闻网
最新热点新闻

进村宣讲要怎样说?农民日报:把冒热气的话说到农民心尖上_舆论场

进村宣讲要怎样说?农民日报:把冒热气的话说到农民心尖上_舆论场

进村宣讲政策,说好话,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能力。如果把接地气、蒸得动、动得动的道理落实到农民心里,我们的惠农好政策就能更顺利地到达基层,深入人心。

最近笔者看到一篇文章,说国家出台了越来越多的惠农政策,但一些农民并不太了解,部分原因是自上而下的宣传和沟通过程中缺乏充分的信息沟通,影响了农民的了解。这种现象也引起了笔者的思考,去村里宣讲,怎么说农民只喜欢听呢?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建设好农村中的主体作用,已经成为一个重大课题,而做好政策宣传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对农民的宣传有其特殊性,农民接受政策信息的效果受到文化素养、偏好、地域环境、村庄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要下大力气把城市里的宣传简单转移到农村去。

首先,你要会说农民的话。农民的语言可能有点“土气”,但是很生动,很接地气。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农业谚语和格言,往往朗朗上口,充满生活智慧。政策宣讲首先是语言的交流。如果不能把高雅的文件语言“翻译”成农民语言,不能把理论的话变成家常话,不能把道理用白话讲明白,那么无论传道者讲多少,听者很可能只会“看着茫然”,对深入了解政策失去兴趣。习近平总书记同群众的谈话总是通俗易懂。比如“小康靠老乡”,“像石榴籽一样抱在一起”。这些话简单、直白、简洁,让群众秒懂,为我们树立了最好的榜样。

要结合一个地方一个时间的实际情况。“文字一定要通俗深远,文字一定要开头感人。”宣传政策要结合风土人情,站在农民的角度,了解他们关心什么,需要什么。毛泽东同志曾回忆他在“抗日大学”期间的党课上讲过:“不能照本宣科。如果你那样说话,听者会打瞌睡。自己做准备,结合实际,总结革命经验,听的人就有冲劲。”政策文件虽然看起来很宏大,但深究起来,其实是关乎百姓的事,也就是百姓的烟火人生。要让政策生动,就要让政策生动具体,找到农民关心的问题和政策的结合点,多讲农民听得懂的故事。比如说,我们在谈产业振兴的时候,可以谈一谈村里正在发展的产业,邀请行业领导来发表看法,这远比板着脸照本宣科有效。

我们也必须设身处地为农民着想。当我们谈论农民心中的政策时,我们应该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从心底里说话。电视剧《宁敏镇》中有一个片段让我印象深刻:基层干部马德富奉命回到家乡涌泉村动员全村搬迁。面对村民普遍的不理解和不认可,马德富在村口的“大喇叭”里吐露了心声。从村里李、马两个姓氏的由来入手,说明涌泉村也是他的根。他迁出不是为了断根,而是为了把根搬到更肥沃的地方,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获得更多的教育、医疗、就业机会。“人有两个根,一个在老祖先手里,一个在我们后代手里。我们的后代走到哪里,就可以重新扎根!”这份“告白”感人至深,解锁了村民的思想。在农村传教的时候,官话,空话和套话是没有市场的。只有你心里装着农民,想农民所想,懂农民所问,村民才会把你当自己人,愿意听你的话,听你的话。

功夫在诗词之外,用什么形式来说教也是很有学问的。有些地方为了提高效率,把农民集中在村委会的会议室或者大广场,干部在那里讲话,农民在那里听。这不是不可以,但是如果你一直用这个方法,你需要多问自己几个问题。布道时间占用了农事时间吗?所选地点对农民来说是否足够方便?农民真的喜欢听吗?当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特别是农村居民上网的大幅增加,很多农民通过短视频和社交平台了解到党和国家关于三农的政策。但短视频制作门槛低,有人以吸引自媒体流量为目的。有些说法不符合实际情况,容易误导农民。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用得不好,可能是虚假信息传播的温床,但用得好,也是正面宣传引导的利器。开展新时期理论政策宣传,迫切需要针对农村舆论场的新特点,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信息传播功能,将“硬核”政策与地方戏曲、歌舞相结合,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编排,利用好短视频等多种渠道,加强引导。

进村宣讲政策,说好话,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能力。如果把接地气、蒸得动、动得动的道理落实到农民心里,我们的惠农好政策就能更顺利地到达基层,深入人心。

责任编辑:周子静图片编辑:沈轲

赞(0)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进村宣讲要怎样说?农民日报:把冒热气的话说到农民心尖上_舆论场》
文章链接:https://sourceopen.com.cn/5236.html

本站新闻文章由机器人程序自动发布,新闻内容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不具备权威性,所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并非官方发布信息,其真实性自行判断,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误报,违法等不良信息,请联系删除.资源型信息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