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网红青蛙”的头套下是生活的苦辣酸甜_舆论场
2023年5月1日,上海某古镇的网络名人青蛙。视觉中国图
有着可爱的眼睛,绿色的姿态,准备献上一个标准的“青蛙礼”…最近,去年红了一阵子的“网络名人蛙”再次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他们在街上游荡,出现在商场和公园里。他们有时身上贴着收条码,声称自己是“生活所迫,出卖自己的幼崽”,有时又是“无儿无女轻”,只是出去和路人玩玩。
因为“网络名人蛙”几乎无处不在,有人戏称这只青蛙是“在逃”。这个笑话凸显了“网络名人蛙”的一个传播特点,那就是无论出现在哪里,由谁扮演,戴着兜帽的“网络名人蛙”看起来都是同一个角色。同一个蛙罩下,有千千万万个为了生计或者自己热爱的东西而努力的人,过着千千万万个平凡而不同的生活。
当初人们喜欢《网络名人蛙》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有一套独特的“蛙套”。这套“青蛙设计”不是任何一个人单方面制定的,也没有中央协调机构。而是在“打蛙”和网络传播的过程中,逐渐被青蛙演员发掘和磨合。从最早的“卖崽”创意,到莫名其妙与青蛙绑定的敬礼,再到最新流行的“大青蛙配小青蛙”组合,一套没有生命的人偶服装逐渐有了自己的个性、故事和行为模式,青蛙演员的身份也逐渐“溶解”在他们所穿的人偶服装中。
这个过程看似有些伤感,但对于青蛙演员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暂时掩蔽自己的形象,不仅可以让他们在玩青蛙时更加放松,释放自己的演技,还可以让玩偶内外的人暂时忘记生活的艰难,进入一个虚幻却有趣的场景。在互动中,购买青蛙的路人和顾客获得了无负担的快乐,“网络名人青蛙”可以从中收获经济利益。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显然是双赢。
然而,每个梦都有清醒的时刻。随着“网络名人青蛙”开始触及城市管理、街头温度等现实问题,青蛙的演员们在戴上头套后,又要经历一次“摘头套”的过程。在一次次的新闻和热搜中,网友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网络名人蛙”也是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
在这个看似“千蛙一面”的地方,有人会因为听到“城管来了”而匆忙逃离,有人会在被“熊海子”欺负后痛哭流涕,有人会在休息时被满头白发的路人拍到。当这些青蛙头下的人真的被社会“看到”的时候,这个曾经只被认为有趣的话题,真的有点悲哀。
从某种意义上说,蛙装不仅是演员的面具,也是战士的盔甲。一方面为面具对面的人制造了纯粹的欢笑,一方面也为盔甲里面的人隐藏了人生的酸甜苦辣。通常,当我们在路上或网络上看到“网络名人青蛙”时,我们仍然可以轻松地微笑并送给他们一份礼物。但当人们意识到“网络名人中的青蛙”都是努力奋斗的普通人时,自然会关注“网络名人中的青蛙在某处被抓”的热搜,希望社会多一些宽容和关爱。
如何规范“网络名人蛙”的经营行为,使其既能娱乐大众,又不对公共秩序造成隐患,是一个具体的技术问题。只要公众愿意分享对那些穿着厚重娃娃装、在街头打拼的“网络名人蛙”的感同身受,相信有关部门一定能够在顺应民意的基础上,发挥管理智慧,提高治理水平,实现执法“刚柔并济”的平衡。归根结底,我们希望每个人的脸上都出现笑容——不管他们的笑脸是否被面具和盔甲遮住。
责任编辑:周子静图片编辑:张同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