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消费大环境在改变,演出市场要适应新变化_舆论场
今年五一假期以来,文化消费处于复苏的关键时期。关爱行业温暖,不仅要鼓励消费者付费,从业者也要拿出诚意,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避免让他们承担一切风险。
5月,沉寂已久的线下演出市场活了起来,但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以最近某乐队的鸟巢演唱会为例。秒开发票后,各种“转让”票迅速出现在各个平台。据网友介绍,普通看台票555元,“转让价”1880元。稀缺的内场票从原价1855元跃升至19880元,足足涨了10多倍。在社交平台上,大量粉丝抱怨“黄牛”用不正当手段偷票。
有些学者并不反感“黄牛”。他们认为,“黄牛”反映的是在一定价格下需求大于供给,或者说货币购买力过剩;“黄牛”在市场中起着分配平衡的作用;价高者得,让稀缺资源找到最需要的人,让资源配置更有效;只有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才能反映商品的真实价值。
学者的理性思考和大众的简单感知之间往往存在差距。普通消费者看到的是,“黄牛”抢走了原本可以低价买到的票,导致不得不高价购买同样的票。演唱会是商业运作,主办方在制定高、中、低票价的时候就已经贴出来了,考虑到自己的利益,希望观众能够承受。否则,出价最高者将胜出,普通人将被挤出市场。
黄牛非法倒票不仅是一个娱乐话题,更是一个法律问题。有消费者到市场监管部门投诉,由于演出门票不具备民生物资的刚需属性,监管部门没有通过哄抬价格的方式进行处罚。但这并不意味着“黄牛”无人管,管不了。今年4月至6月,北京市网信、公安、文化执法、市场监管、文化、旅游等部门组成专班,联合开展打击演出票务市场非法倒票专项整治工作,也抓获了部分非法黄牛。相关部门表示,已制定治理演出票务市场非法倒票的意见,多部门今后将延续联勤联动监管模式,继续重点打击和联合整治热点演出非法倒卖门票行为。
“牛”人为制造资源短缺,加剧社会焦虑,但从因果关系来看,它们只是“果实”。无论演出门票、专家号还是其他稀缺资源,大家需要“抢”的主要原因是资源供给不足和分配方式不合理。治理“黄牛”需要疏堵结合,最根本的是丰富优质资源供给,改善资源配置方式。
最近有演唱会尝试强制实名登记制度,粉丝反映票很好买。所谓强制实名制,要求实名制购票,禁止换乘,入场刷身份证,认脸。与允许“转让”相比,强制实名登记制度维护演出秩序有了很大进步,但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消费者的退票权益。购票平台往往宣称门票不是普通商品,背后的文化服务具有时效性和稀缺性的特点,不支持退货。这个说法只是一面之词。同样时效性和稀缺性的火车票和机票都可以退改签,部分影院还开通了退改签服务,证明文化票也可以退改签。今年“五一”假期以来,文化消费正处于复苏的关键时期。关爱行业温暖,不仅要鼓励消费者付费,从业者也要拿出诚意,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避免让他们承担一切风险。
从票务相关人士的角度来看,有业内人士担心,如果全部开通退票,会遇到演出前恶意买票后集中退票的问题,造成损失。要知道,这种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是少数,应该依法惩处,但不应该剥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其他演出实行票务外包,退签有一定障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相关行业协会可以参考机票、火车票的阶梯式退改签政策,协调各方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案。
文化产业在发展,消费者在增长,消费环境在变化。演出市场规则没有理由保持不变。既然演出门票如此受欢迎,那么不断完善退票机制,既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又不用担心再次出售。为什么不呢?
责任编辑:张珺图片编辑:张同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