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访谈录|专访嘉兴市委书记陈伟:嘉兴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底气何在_中国政库
[面试总结]
浙江省嘉兴市委书记陈伟:
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赋予嘉兴“建设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的新定位和新使命。我们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浙江省委决策部署,全面融入上海都市圈。
建设智力创新强市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规划了这项工作的“路线图”和“施工图”。总体目标是到2027年,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2.5万亿元,增加值5000亿元。
坚持扶优扶强这个关键,加快制造业梯次成长。努力培育振翅高飞的“雄鹰”企业、有特长有新意的“小巨人”企业和充满活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自2014年嘉兴被浙江省政府列为全国唯一的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以来,我们不断深化科技金融改革。
大力实施企业“上市100家”专项行动。到2025年底,全市上市公司总数超过100家,总市值超过1万亿元。
创新建立“一园一院一基金”模式,确保每个产业园区对接一个创新研究院和至少一个配套产业基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下一步,我们将以国家科技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围绕打造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和科技金融服务综合服务基地的目标,大力推进产业、科技、金融深度融合,为全省的国家科技金融改革探路。
近日,该报常务副总编辑李荣采访了浙江省嘉兴市委书记陈伟。本报记者王伟图
嘉兴毫不掩饰其进入GDP“万亿美元俱乐部”的雄心。
在长三角城市群的“朋友圈”中,嘉兴是浙江对接上海的“桥头堡”。一向低调务实的嘉兴不容小觑。2022年,嘉兴GDP 6739.45亿元,在长三角16个核心城市中排名第11位,经济增速快于长三角核心地区。全市新增上市公司11家,排名全省第二,全国第十。境内外上市公司80家,居全省第四位。
去年,《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嘉兴科技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发布,嘉兴入选全国首批“科技金融改革试验区”。很多经济强市申请设立科技金融改革试验区。嘉兴要与众多大城市、强市竞争,成功脱颖而出,实属不易。
嘉兴除了拼经济、拼资本,还有强大的“城市磁场”和“人才吸引力”。2013年至2022年,嘉兴保持人口净增长。2022年末,常住人口达到555.1万人,比上年增加3.5万人,居全省第三位,仅次于杭州和宁波。
努力兴市,嘉兴一路高歌猛进。这座向GDP“万亿美元俱乐部”冲刺的潜力城市,迎来了重要的战略角色转变。从2019年确立首个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到2022年提出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嘉兴的城市地位达到了新的高度。
这意味着嘉兴从“服务包”变成了区域“战略中心”,正在成为长三角舞台上的“主角”之一。
浙江省嘉兴市委书记陈伟曾坦言,这样的定位对嘉兴来说是一次系统性的重塑,将引导嘉兴加快实现从“立足全省”到“放眼长三角”的跨越。
今年是浙江省实施“八五”计划20周年、嘉兴撤地40周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5周年。新的历史节点赋予嘉兴新的发展使命。
在近日举行的2023上海嘉兴城市推介会暨嘉兴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陈伟表示,今天的嘉兴“好”在天时地利人和,“繁华”掀起了与上海融合、与长三角融合、共同推进的滚滚热潮。
如何开创新篇章、新局、新招?近日,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陈伟讲述了嘉兴建设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的信心,以及从“造大市”走向“智慧创新强市”的战略,并首次探索科技金融改革经验。
打造流畅的世界级枢纽系统
论文:我们发现,嘉兴的融合元素多次出现在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其中嘉兴的“公铁水空”联运枢纽也被写入浙江省十大标志性工程。嘉兴建设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特别是融入“上海都市圈”的思路和规划是什么?
陈竺: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明确要求嘉兴要成为浙江对接上海的“桥头堡”和上海辐射的“门户”。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赋予嘉兴“建设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的新定位和新使命。我们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浙江省委决策部署,全面融入上海都市圈。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全景。嘉兴市委宣传部供图
一是着力于“公交、铁路、水和空”的高效衔接,打造畅通无阻的世界级枢纽体系。按照“公铁水空”联运枢纽的定位,未来5年,全市累计交通投资将超过2000亿元,基本建成高速公路枢纽、铁路枢纽、航空空物流枢纽、海河联运枢纽“四大枢纽”。公路方面,加快推进太素高速公路二期、嘉兴中心城区至各县(市、区)高速公路等项目。到2027年,全市将形成“三纵三横七联”的高速公路网。铁路方面,围绕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与青浦、苏州合作推进沪苏嘉城际铁路建设。同时,加快至嘉鱼至甬高速铁路、萧山机场枢纽接线工程、至盐城国际铁路等牵引性项目建设。水运方面,加强嘉兴港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合作,加快海河联运示范工程和鱼脑水道建设,力争到2025年,嘉兴港货物吞吐量达到1.5亿吨以上,海河联运集疏运量达到4500万吨以上。机场方面,加快嘉兴机场建设,打造全球航空空物流枢纽。将于2025年建成投入运营。预计2030年机场客货和邮件吞吐量将分别达到180万人次和110万吨。
二是突出“技术、产业、人才”协同,打造世界领先的创新联合体。我们将深度参与G60科技走廊共建,深化与上海的创新合作和产业协同,大力发展新能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智能装备等技术成长型产业,着力打造高能科技平台,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加快建设智力创新强市。
第三,坚持“生态、文化、旅游”有机融合,打造诗意栖居的绿色人文家园。用好嘉兴210万亩良田、120万亩湿地、50万亩水面的自然禀赋,实施“九水”水环境生态修复工程和长三角生态绿色融合发展示范区“蓝珍珠链”工程,推动乌镇、西塘等古镇形成链条,共同申报世界遗产, 并与上海携手打造新时代“再走一条大路”的红色旅游精品路线,让绿色生态更动人更有魅力。
嘉兴港乍浦港区。嘉兴市委宣传部供图
打造智力创新强市的“路线图”和“施工图”
本报讯:我们注意到今年我市的“第一个春节”,您提出要“推动嘉兴从“大市”走向“智慧创新强市”。这背后是什么发展理念的转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
陈伟:我们之所以提出建设智能创新强市,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这是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的必然要求。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八大战略实施20周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经济发展的着力点要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今年,浙江省委作出了深入实施“八五”计划,大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水平的重大部署。这些都为我们建设智能创新强市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指引。
第二,这是立足产业基础,放大特色优势的重要举措。嘉兴工业体系完善,制造业基础雄厚。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42万亿元,拥有32个工业大类,近5万家制造业企业。工业收入在全国所有城市中排名第19位,在地级市中排名第8位。这些都是我们建设智能创新强市的坚实基础和信心。
第三,这是顺应时代潮流,抢抓发展机遇的现实需要。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刻改变了经济发展模式,创新日益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建设智力创新强市,就是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推进全方位创新、全面创新、全面创新、全面创新、全速创新,为嘉兴制造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平湖分公司,智能生产线一字排开,全封闭自动化作业高效进行。嘉兴市委宣传部供图
论文:嘉兴建设智能创新强市的目标是什么,关键在哪些方面?
陈伟:建设智能创新强市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规划了这项工作的“路线图”和“施工图”。总体目标是到2027年,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2.5万亿元,增加值5000亿元。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将重点抓好五个方面:
一是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制造业高端转型。发挥嘉兴国家高新区、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南湖研究院、南湖实验室等平台的引领作用,推进校企对接、产学研结合,大力吸引创新人才,建设国家科技金融改革试验区,融资资金链浇灌产业链。
二是坚持链式集聚导向,加快制造业集群发展。今年力争新材料产业集群产值突破3000亿元,光伏新能源产业集群产值突破1500亿元,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相关产业产值突破1200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
三是坚持数智融合,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高端软件、集成电路、电子通信、智能计算等产业。到2027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6%。
第四,坚持低碳环保要求,加快制造业绿色化。大力发展氢能、光伏、风电、核电等绿色能源,加快构建以绿色工厂为核心的绿色制造体系。
五是坚持扶优扶强这个关键,加快制造业主体的梯次成长。努力培育振翅高飞的“雄鹰”企业、有特长有新意的“小巨人”企业和充满活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到2027年,全国将出现200家以上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25家新的全国制造业冠军企业,10家制造业500强企业。
在嘉兴桐乡经济开发区何忠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智能工厂里的机械臂不停工作,一辆辆新能源汽车驶下生产线。嘉兴市委宣传部供图
探索省内国家科技创新金融改革之路
论文:嘉兴作为全国唯一的地级市,入选全国首个跨省区科技金融改革试验区。科技金融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果?
陈伟:自2014年嘉兴被浙江省政府列为全国唯一的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以来,我们持续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已入选“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荣获浙江首批“科技创新鼎”,2022年成功蝉联。目前,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800多家,“专精创新型”小巨人企业104家,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第四。今年一季度,数字经济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核心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72.3%、46.6%和22.0%,位居浙江省前列。主要工作是构建“四个体系”:
一是构建了全产业链的科技金融组织体系。在全国率先建立《科技分支机构认定管理办法》,目前已认定11家科技分支机构;引进了全国首家科技保险专营机构——太平科技保险;全国首个基金小镇南湖基金小镇已经建成,资产管理规模超过2.8万亿。成立了由小微企业信用担保基金牵头的政府融资担保机构,保险余额165.4亿元,其中科技型企业保险余额接近30%。
二是构建全生命周期科技金融产品服务体系。在国内率先建立不同成长阶段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入库企业共计8390家,其中初创期和成长期企业占比超过40%。创新搭建科技创新数字化智能服务平台,已推出31家机构66款科技创新金融产品。全市科技创新企业贷款余额2292.5亿元。
三是构建覆盖上市全过程的资本市场服务体系。大力实施企业“上市100家”专项行动。上交所资本市场服务基地、“科创板”总部服务基地、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试点相继落地嘉兴,资本市场服务科创企业的能力不断增强。到2025年底,全市上市公司总数超过100家,总市值超过1万亿元。
四是构建科技基金体系,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创新建立“一园一院一基金”模式,确保每个产业园区对接一个创新研究院和至少一个配套产业基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截至2022年底,全市政府产业基金规模达到131.3亿元,累计完成社会资本投入1729.4亿元。
(南湖实验室。嘉兴市委宣传部供图)
论文:接下来,嘉兴准备如何走出一条科技、金融、产业深度融合的新路子?
陈伟: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打造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和科技金融服务综合服务基地的目标,大力推进产业、科技、金融深度融合,为全省的国家科技金融改革探路。未来五年,全市科技企业贷款年均增长18%以上,新登记私募基金3000亿元以上。到2027年底,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5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超过1.2万家。
第一,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不断完善覆盖银行、保险、担保、基金等全产业链的科技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形成多元化的科技金融风险分担机制,撬动各类金融资源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二是进一步发挥金融机构的主体作用。争取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和国有大行总行支持,推动更多科技创新金融政策和产品在嘉兴先行先试,扩大对初创期和成长期科技创新企业的金融支持。三是进一步发挥民间资本的市场作用。完善政府产业基金运行机制,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资早、小、科技,力争到2027年总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
责任编辑:蒋晨锐图片编辑:乐浴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