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一地收秸秆处理费每亩100元,到底是咋回事?
近年来,阜城县主动拓宽秸秆利用渠道,引导农民场外饲喂秸秆。目前已经发展了15个秸秆回收和饲料合作社,推动秸秆利用向高值化方向发展,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其中,阜城县云秀种粮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最大。
文本摘要:
近年来,阜城县主动拓宽秸秆利用渠道,引导农民场外饲喂秸秆。目前已经发展了15个秸秆回收和饲料合作社,推动秸秆利用向高值化方向发展,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其中阜城县云秀种粮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最大,占比超过80%。阜城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高胜斌说,秸秆还田可以有效防止环境污染,提高土壤质量,有利于下一步播种。目前,全县玉米种植面积37万亩,回收秸秆5万亩用于饲料处理,可为农民节约养殖成本500万元。山东一地收秸秆处理费每亩100元究竟是肿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茎穗两用玉米收割机正在工作。(无人机照片)杜德天摄
众信。com衡水9月18日电(崔志平崔贤飞苗冯强)秋天,河北衡水市阜城县的玉米进入成熟期,开始陆续收割。
近年来,阜城县主动拓宽秸秆利用渠道,引导农民场外饲喂秸秆。目前已经发展了15个秸秆回收和饲料合作社,推动秸秆利用向高值化方向发展,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其中阜城县云秀种粮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最大,占比超过80%。
茎穗两用玉米收割机正在工作。(无人机照片)杜德天摄
2018年以来,阜城县云秀粮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年都为村民免费收玉米,回收的玉米秸秆变成了饲草,不仅可以满足合作社下属肉牛养殖场的需求,还可以打包卖给他们的TA农户。
“合作社免费为我们收集玉米。我的20亩地存了2000多元,够买化肥和种子了。”阜城县大白乡石集村村民刘培站在地上说。
饲料装载用玉米秸秆的黄色贮藏。(无人机照片)杜德天摄
在合作的秸秆加工基地里,铲车、挖掘机等机器在成山的秸秆堆里不停忙碌,小山就像秸秆渐渐变小。“现在我们做的秸秆是黄贮的玉米秸秆饲草,一亩地可以回收3000多斤饲草,可以满足牛一70多天的饲养量。剩下的草料给附近的养牛户和山东、四川、内蒙古的牛场。目前每天能送60万斤饲草,价格每斤0.15元左右,效益还可以。”合作社负责人刘亚霄说。
茎穗两用玉米收割机正在工作。崔贤飞摄
刘亚霄说,免费收获玉米降低了农业成本。合作社通过秸秆回收,最大限度的利用秸秆,创造经济效益,实现双赢。目前合作社有30台带茎穗的玉米联合收割机,每台联合收割机作业面积可达100亩以上,加班加点确保玉米颗粒归仓。计划明年增加10套,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实惠。
玉米秸秆草料储存在黄色储存。崔贤飞摄
阜城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高胜斌说,秸秆还田可以有效防止环境污染,提高土壤质量,有利于下一步播种。目前,全县玉米种植面积37万亩,回收秸秆5万亩用于饲料处理,可为农民节约养殖成本500万元。(完)
山东每亩秸秆处理费100元相关阅读;
山东寿光:秸秆变废为宝蔬菜长势更好(人民日报)
核心阅读
寿光素有“中国蔬菜之乡,中国”的美誉,但近年来,寿光部分村庄堆积如山的菜梗却成了令人头疼的大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蔬菜秸秆还田,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秸秆有机肥,可以激发土壤活力,疲劳的土地将获得新生;探索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蔬菜品质会更好…从“秸秆”这篇文章开始,现在,寿光的种菜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
一拐过弯,汽车就开进了村子。看了看表,发现从市区到老家的路一共用了20分钟,搁往年一次堵车至少要半个小时。
我的家乡是山东寿光,被称为“中国蔬菜之乡,中国”。大年初二,按照老家农村的习俗,出嫁的女儿要带着“贵女婿”和孩子的卷子回娘家。对我来说,每年都盼着这一天,能回老家看看一年不见的姨妈姨夫,尝尝家乡大棚里的新鲜蔬菜。但前几年,我对回老家有一个很大的担心:这几年,老家的设施农业发展的不错。在我的记忆里,这个时候,菜梗堆在路边,在回老家的路上留下了小小的滑痕。放眼望去,汽车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看不到尽头。
今年回老家的路平坦宽阔,小路干净整洁。往年的稻草“山”去了哪里?带着这个疑问,我走进了姑姑的院子。
这里以前是一座垃圾山,现在变成了宝藏。
一进姨妈家,我就把“山”的问题告诉了表姐。
说到种植大棚,我表哥是村里有名的厨师。
“一看就是你回来的少。”表哥笑道:“现在流行有机肥,棚里的秸秆早就在田里了,变废为宝。”
近年来,蔬菜秸秆的处理问题一直令人头疼。寿光每年有100多万吨的蔬菜秸秆。这些秸秆被村民运到农村道路两旁,没有空间,不仅阻碍交通,增加安全隐患,而且破坏环境,堵塞沟渠。
针对蔬菜废弃物处理难的现状,寿光通过推进蔬菜秸秆和沼渣的综合利用,初步形成了蔬菜秸秆直接还田、秸秆有机肥、秸秆沼气等几种温室蔬菜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模式,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大棚里一亩地,一个小时就能把里面的秸秆碾碎还田,比以前拔园清地省力多了。”说起秸秆还田的好处,表哥深有感触。“秸秆还田不仅省时省力,而且投入少,关键效果比以前高。”
“具体肿的是什么?”
“以前种一亩茄子需要三四十立方米的稻壳肥。现在茄子秸秆还田可以减少1/3的稻壳肥料用量。”表哥给我算了一笔账:“秸秆还田后,每亩至少可以减少稻壳肥料的投入1500元。秸秆还田后,植株长势良好,抗病性强。成本少了,但茄子的产量和质量都大大提高了。过一段时间,每亩收入能有5000多元。”说自己领域的东西,表哥,那才是真正的专家。
“这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好办法!”以前堆积如山的垃圾,现在变废为宝,真正变成了绿色、有机、生态、循环农业。
重新给被化肥变薄的土地施肥。
村里的农技员刘爱奎经营着一家“老字号”农资店,就在街上的“金店”,住在我表哥家隔壁。村里的村民都很信任ta,平日里都去ta店里询问种菜有没有什么不治之症。我们来参观的时候,ta抢着介绍寿光这几年的变化。“现在只使用农药和化肥种植大棚已经很少见了,微生物菌剂和有机肥越来越被认可。”
俗话说“一茬地一朵花全靠化肥”,但前几年,一茬地这朵花几乎全靠化肥打理。由于土地的重复使用和过度开发,化肥“喂”得越多,却治标不治本,越种越瘦。
“由于长期过量使用化肥,土壤变得不合理了。不仅蔬菜病虫害多,蔬菜的口感也越来越差。”寿光市蔬菜技术指导站原站长刘说。“归根结底,原因在于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缺乏和土壤菌群的失衡。”
俗话说:母大而肥。土壤是母亲,只有在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微生物才能生存,土壤才有活力,才能解决农业单纯施用化肥造成的土壤退化等一系列问题。
改良土壤就是增加土壤中有益微生物和有机质的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蔬菜秸秆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镁、钙和硫,是蔬菜生长必需的营养物质。秸秆还田不仅可以疏松土壤,改善透气性,还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生物活性。
2011年以来,寿光大力推广使用秸秆还田和生物菌肥,改善大棚土壤基础,激发土壤活力,使疲惫的土地焕发新的生机。“当土壤有生命的时候,植物会很好。只有把被化肥打薄了的土地重新喂饱,蔬菜才能真正吃到‘活’粮。”怕外行人听不懂,刘打了个比喻。“蔬菜和人一样,只有吃好身体好,抵抗力才强。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良土壤,消除化肥和农残对土壤的污染,才能收获真正的绿色食品。”
有机绿色是发展的未来。
“棚里土壤疏松,地里蚯蚓多。专家说这是土壤肥力提高的标志。”大年初三,借同学家串门,顺便看了一眼上口镇王留英村菜农孙明山的新棚。
“它东西长260米,宽近20米,高六七米。土地和阳光的利用效率比老棚高。你看棚里的设施,水肥一体化,自动卷帘,通风,喷洒,照明,杀虫,都可以电话操作。”说起他的新温室,孙明山滔滔不绝。
去年,在刘的指导下,孙明山在他的新温室里尝试用微生物制剂和有机肥来部分替代农药和化肥。结果不比不知道,我很震惊。“和老大棚相比,成本更少,产量更高,蔬菜质量更好。好质量卖好价钱。去年一个新大棚毛收入将近50万。”
十几里外,笔者来到了稻田镇杨颖有机蔬菜示范园,这是一个长96米、宽12米的示范棚。技术员李成祥说,棚子里种了3200个西红柿。使用生物菌肥后,土壤得到明显改善,年产量从9000公斤提高到11000公斤。种植的西红柿形状好,味道正宗。
“这个品种座果好,外观好,运输贮藏时间长,产量高。现在这种番茄产量一般在2万斤左右,全部出口俄罗斯!”稻田镇翠岭西村崔安源的大棚里也种着这种番茄。
TA家加入了菜农之家协会。按照协会统一标准,棚内使用了水肥一体化、高碳有机肥、生物源农药等新技术,蔬菜品质更好,销售渠道更畅通。
“有机绿色是我们的未来,把从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有机物还给土壤,让整个生态系统运行良好。只有这样,才能少用或不用化肥种菜,让大家吃到真正安全放心的蔬菜。”说到这里,刘对充满了信心。
来源:人民日报-人民日报记者:宋飞刘辉参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