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新闻网
最新热点新闻

住户存款减少1.2万亿元 钱去哪了?

住户存款减少1.2万亿元 钱去哪了?

5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23年4月份的金融统计报告,让很多人不高兴。报告显示,4月份人民币存款减少4609亿元,同比少增5524亿元。相反,我们应该更关注4月份住户贷款再次出现负值。

文本摘要:

5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23年4月份的金融统计报告,让很多人不高兴。报告显示,4月份人民币存款减少4609亿元,同比少增5524亿元。相反,更应该关注的是4月份住户贷款再次出现负值,不规则减少2411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减少1649亿元,短期贷款减少521亿元。2019年4月,家庭部门贷款增加5258亿元。
住户存款减少1.2万亿元 钱去哪了?究竟是肿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挑战我在头条写日记30天#

执行摘要:

1.2023年4月,居民存款减少1.2万亿元,引起市场广泛关注;

2.4月份居民存款减少,这是正常的季节性规律,不值得大惊小怪;

3.居民季节性存款减少主要是银行季度考核造成的;

4、4月份不仅居民存款减少,住户部门新增贷款也减少,更值得关注;

5.不排除部分存款流向理财和投资黄金,但这并不构成4月存款下降的主要因素。

6月和4月,存贷款都在减少。钱去哪了?

5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23年4月份的金融统计报告,让很多人不高兴。报告显示,4月份人民币存款减少4609亿元,同比少增5524亿元。

其中,住户存款减少1.2万亿元,结束了连续多月同比增加的局面,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很多人惊呼:储蓄终于回落了。普通人是不是开始不喜欢存钱了?专家学者对老百姓手里的钱念念不忘。他们终于开始拿来消费了吗?

我对此的判断是:

4月份居民月存款减少,主要是银行季度考核时间定期减少,不值得大惊小怪。相反,更应该关注的是4月份住户贷款再次出现负值,不规则减少2411亿元。其中,居民家庭短期和中长期贷款有所下降,表明人们不愿意借钱消费和买房,这更值得关注。那么问题来了:

居民存款减少了,贷款也减少了。人民的钱去了哪里?

1、4月份居民存款减少,这是正常的季节性规律,不值得大惊小怪。

所谓自然规律,就是每年基本相同的经济现象。为什么这么说?看看近五年四月份的数据,就一目了然了:

2023年4月,居民存款减少1.2万亿元,同比少增约5000亿元;

2022年4月,居民存款减少7032亿元,同比少增8677亿元;

2021年4月份,居民存款减少15709亿元,同比少增7713亿元;

2020年4月,居民存款减少7996亿元;

2019年4月,居民存款减少6248亿元…

虽然每年减少的规模有所不同,但4月份存款减少是有规律的现象。

第二,居民季节性存款减少主要是银行季度考核造成的。

3月、6月、9月、12月都是居民存款增加较多的月份。

因为我们银行贷款规模控制是根据存款规模按季度确定的。

所以每个季度的最后一个月,各商业银行都会把存款集中起来,总会导致这个月的存款增加,而且规模总是比前两个月大。

这是中国中国银行业特殊的管理模式造成的季节性现象。

季末过后,下个月,银行为了完成任务已经存进去的存款,又会流回到原来的状态,从哪里来,又会回到哪里去。

这是4月份居民存款减少的主要原因。

3、4月份不仅居民存款减少,住户部门新增贷款也减少,更值得关注。

2023年4月金融统计报告显示,2023年4月住户贷款减少241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1255亿元,中长期贷款减少1156亿元。

相对于4月份住户存款的规律性减少,4月份住户贷款的非规律性减少更值得我们关注。

为什么说4月份住户贷款减少不规律?

因为近几年只有2022年和2023年的4月份住户部门新增贷款有所减少,而2021年和之前年份的4月份住户部门新增贷款全部增加。

2022年4月,住户贷款减少2170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减少1649亿元,短期贷款减少521亿元。

2021年4月,住户贷款增加528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65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918亿元;

2020年4月,家庭部门贷款增加666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280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389亿元;

2019年4月,家庭部门贷款增加525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093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165亿元。

4.不排除部分存款流向理财和投资黄金,但这并不构成4月存款下降的主要因素。

5月12日,《证券日报》报道称,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庆表示,不排除住户存款“搬迁”至理财导致当月住户存款余额减少的可能。4月份理财规模的增长也暗示了这种可能性。智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随着资本市场的稳定和理财产品净值的回升,居民的理财投资意愿逐渐恢复,部分存款回流资本市场和理财市场。近期黄金价格上涨较快,部分居民也加大了黄金相关资产的配置。同时,这也与一段时间以来存款利率持续下降有关。

这两个人说的都有道理,但都不是问题的本质,也不是主要矛盾。

正如我在《居民已经度过晚年,过度储蓄是无稽之谈》一文中所解释的,一季度居民存款增加9.9亿元,同比增长26.6%,其中至少4.17万亿的居民存款并非来自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贷款,而可能来自个体户和自由职业者提取经营流动资金和投资理财资金。

但从5月份股市、债市、黄金的销售情况来看,新增规模只有2000-1000亿左右,其中来自个人的部分就更少了,仅占4月份居民存款减少的10%左右,所以不是居民存款的主要因素。

但从5月份股市、债市、黄金的销售情况来看,新增规模只有2000亿左右。

其中,来自个人的部分就更少了,仅占4月份居民存款减少的10%左右,因此不是居民存款减少的主要因素。

5、4月份存贷款都在减少。钱去哪了?

郑国大数据在研究了各种数据后认为,一季度居民存款的增加原本是一种假象,因为我们前面已经分析过,存款的增加并不是来自于居民的收入和贷款。

事实上,我们取消口罩后的经济复苏,主要是依靠国家对货币政策和资本要素配置权的掌握,在投资、政府支出和国有企业扩大生产方面做出努力。从数据上看,一季度民间固定资产投资5.85万亿元,同比增长0.6%;国有资本投资4.88万亿元,同比增长7.7%。一季度居民支出增长5.4%,但国家预算支出增长6.8%。

但是国家并没有拿出有效的政策措施来增加劳动收入,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仅仅三年时间,口罩对劳动就业和居民收入的影响远远大于对政府和国企的影响。

所以,要问老百姓钱都去哪了,要从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普通人没钱。

一季度可比のGDP同比增长4.5%,但扣除价格因素,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仅增长3.8%。

与疫情前的2019年第一季度相比,当前2023年第一季度GDP增长31.2%,但居民工资性收入仅增长27.4%,低于GDP 3.8个百分点。

这说明我国劳动力的工资收入继续落后于劳动力创造的财富,国民收入蛋糕中分配给劳动力的部分变小了。这是老百姓存贷款减少的基本原因。

二是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众所周知,收入越高,投资理财的比重越大,存款和消费的比重越小。比如马云月入一亿,生活费最多也就几万,只占收入的百分之几。它的TAの钱,TA是用来理财投资的。TA个人买车买房都不需要贷款,因为TA已经买了。而月收入1000元的6亿中低收入者,只有把收入都用光了,才能过紧日子。买房,他们得靠贷款,用光六个钱包。因此,发达国家利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向贫困人口转移支付,缩小收入差距。所以这两年我一直在建议,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或者直接给钱,才能真正刺激消费,恢复经济。

不幸的是,我们的收入差距继续扩大。5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城镇私营单位和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数据显示,2022年城镇私营单位年平均工资为65237元,比非私营单位114029元低42.8%,比2021年高1.7个百分点。从增速来看,私营单位年平均工资增长3.7%,比非私营单位6.7%的增速低了近一半。

根据国证大数据测算,城镇个体户和灵活就业人员收入较低,ta人群年收入不足5万元。

收入差距扩大意味着中低收入者收入相对较低,存钱能力较差,贷款买车买房的需求较少(支付首付的能力较低),从而影响居民存贷款的减少。

第三,老百姓听了政府号召恢复消费,但是消费降级了。这也是存贷款减少的原因之一。

一季度,人均可支配收入现价同比增长5.1%,但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增长5.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5.8%,分别比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0.3和0.7个百分点。支出增长多于收入增长,说明老百姓在尽力消费。

因为普通人的收入跟不上经济的增长,而消费主体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更少,居民消费热情高涨,同时消费也在下降,即消费结构向低单价倾斜。我在《关于2023年5月1日旅游冷热的思考》一文中解释过,与疫情前的2019年5月1日相比,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了19.09%和0.66%,但人均消费仅在510元,比4年前的2019年下降了15.4%。

为什么去巴厘岛的人少,去淄博烤串的人多?为什么买的房子少了,出游却多了?这说明三年的疫情真的把老百姓憋死了,现在还渴望消费。但只能在收入允许的情况下,低消费。

但是,即使降级为低消费,老百姓还是花钱,消费率提高了。因此,存款减少了,贷款需求也减少了。

[作者:许·]

赞(0)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住户存款减少1.2万亿元 钱去哪了?》
文章链接:https://sourceopen.com.cn/5142.html

本站新闻文章由机器人程序自动发布,新闻内容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不具备权威性,所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并非官方发布信息,其真实性自行判断,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误报,违法等不良信息,请联系删除.资源型信息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