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新闻网
最新热点新闻

【社论】打击网络谣言,用真相淘汰谎言_社论

【社论】打击网络谣言,用真相淘汰谎言_社论

近日,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部署开展打击网络谣言百日专项行动。截至目前,全国公安机关网安部门共查处网络谣言案件300余起,关停或封禁网络账号2000余个。

同时,公安部还公布了10起打击网络谣言典型案例。其中,“胡馨予失踪”网络谣言案有两起:文某某为博取关注,在网络平台上发布“铅山县致远中学17人死亡”、“化工光头老师银行卡内260万”等大量谣言信息;曹某某为了吸粉和引流,在网络平台上频繁发布“胡馨予尸体是假的”、“胡馨予家人被公安机关抓了”等谣言。此外,网上还有不少传言称,云南李某某编造“云南工商学院一女生被三黑性侵”,郑某某编造“本村一村民称去缅北打工,被掐断”。

一些自媒体或个人故意利用社会热点事件兴风作浪,赢取流量,骗取关注。谣言的小算盘背后是舆论的雾霾,甚至已经形成了社会恐慌的氛围,已经越过了言论权利的边界,踩到了法律甚至刑法的红线。根据中央网信办此前的信息披露,针对“胡馨予事件”引发的谣言和恶意营销炒作,已处理违法违规账号1894个。

尤其是“漏案”等标签,在平台的算法加持下,成为了流量的保障。一些人从媒体上生动地制造谣言,毫无根据地向胡馨予的老师和亲戚泼脏水。有的刻意传播“摘取器官”、“用硫酸毁尸灭迹”等耸人听闻的阴谋论。这些自媒体根本不知道案件的第一手信息,就是为了流量而造谣,就是赤裸裸的吃“人血馒头”,也应该受到法律的严惩。在“三人成虎”的传播效应下,很多并不复杂的事件都陷入了阴谋论的泥潭。

另一方面,以手机传播、社交传播、短视频传播为基础的舆论场新格局,使得谣言的产生和传播以及网民“刻板印象”的形成进入快车道。要大力度、大力度打击网络谣言,更要以高质量的信息披露减少谣言的滋生。缩短“真相穿上鞋子的时间”,要以关怀的态度,对当事人的诉求感同身受,要站在“以人为本”的高度处理涉及未成年人失踪、侵害妇女等敏感事件。

从公安部公布的10起典型案例来看,很多都是跟风“摘器官”、“嘎么子”、“留学生”等舆论热词,迎合集体情绪,对刻板印象进行再加工。某种意义上,有些谣言是人们诉求的扭曲投射。在打击谣言的同时,也要跪下来观察谣言产生和传播的心理机制:为什么有人愿意相信,有人愿意传播这种不靠谱的谣言?

打击网络谣言,遏制敌意和阴谋论的传播,需要一个良好的、多层次的互联网传播生态:需要政府信息的阳光透明,需要给新闻报道留下适当的空空间,形成政务发布、新闻报道交叉传播的舆论生态,也需要一个能够展开理性开放对话的舆论空空间,让真相消灭谎言。

责任编辑:沈彬图片编辑:乐浴峰校对:栾梦

赞(0)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社论】打击网络谣言,用真相淘汰谎言_社论》
文章链接:https://sourceopen.com.cn/5048.html

本站新闻文章由机器人程序自动发布,新闻内容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不具备权威性,所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并非官方发布信息,其真实性自行判断,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误报,违法等不良信息,请联系删除.资源型信息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