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让更多的“小鱼”被社会在乎
我们经常被一件小事感动。近日,一位网友分享的一张图被赞上万。图片内容显示,厦门大学研究生教育集团正在发放一份名为“这条小鱼的关爱”的助学金。这笔资助有一个好听又好记的名字——“这条小鱼的牵挂”。
“这条小鱼在乎”的来历和典故大家都知道,但把它作为奖学金的名称,还是让人眼前一亮,给人一种温暖、友好、平等的印象。这样会鼓励更多有能力的人参与进来,让更多的“小鱼”被关心。
作为一名学生,我从未获得过一次助学金。但是没拿过不代表你不知道,不羡慕,不想拿。
事实上,关于格兰特的遥远记忆一直存在于我的脑海中。只是在我的记忆里,不仅仅是学校和相关机构给的35分钱,老师帮家长打酱油留下的三个瓜两个枣,还有走亲戚时七大姑八大姨强行塞进口袋的小钞票。其实都是以“奖学金”的名义给的,因为给钱的时候一般都会说一句“好好学习,下次考高分。”
其实我最佩服的资助形式就是村里一个孩子考上大学时邻居捐的钱。我认识几个朋友,都是靠这个“助学金”交了第一年的学费,攒了点钱,够一个学期的生活费。每当他们写文章回忆这段往事,我看了都会觉得热泪盈眶。
当时邻居给的“助学金”不多也有一二十块钱,少的也有一两块钱,但每一分钱都是亲情。不仅仅是好感,更是高度的认同。当你带着这份深厚的友谊去上学的时候,你会觉得背后有强大的支持,成功的几率会高很多。
我上中学的时候特别渴望拿到奖学金,不是亲戚长辈鼓励的那种,也不是邻居资助的那种,而是国家给的那种——这种想法有一定的浪漫和骄傲。那时候我还不知道国家是个什么概念,但我总会有一种当我拿到国家的钱时内心神秘主义得到满足的喜悦感。所以有一段时间,我梦想成为一条获得资助的“小鱼”。
现在看来是不可能了,除非我以后有机会上老年大学,我会好好干,争取拿到后期助学金——如果老年大学还有助学金的话。
我女儿上小学的时候,是小学校长。虽然她只是一个小小的鼓励,但她觉得充满了仪式感。班主任会把一些小钞票放在一个信封里,信封上写着学校的名字,郑重其事地解释说,她要带回家向父母汇报。同时,班主任还会在家长中公布获得助学金的学生名单。
女儿每次都会骄傲地把那个信封扔给我,“拿去花吧。”我自然是乐在其中,觉得之前的遗憾得到了很好的补偿,所以一直用这句话鼓励女儿,“干得好,投入了这么多,终于看到钱回来了。”
在水坑里挣扎的小鱼渴望跳进海里。如果能有一双手把它托起,无疑会改变小鱼的命运。厦大能把这个小故事运用到助学金上,说明发放方深刻理解助学金对一个学生的意义。助学金解决了钱的问题,但它所涵盖的意义远不是钱所能代表的。
在所有的社会福利中,给孩子奖学金是成年人最热心的捐赠之一。也许在做这样的事情时,他们不会想到“这条小鱼在乎”的故事,但那一刻,会有很多感触涌上心头。这样的感情应该是世界上最美的情感之一。
责任编辑:王磊图片编辑:蒋立冬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