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社评:毕业生需要的是高效务实的就业服务_舆论场
在毕业前夕为学生提供招聘信息只是就业服务的一小部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及时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习机会,指导学生提升就业观念和求职技能等。,这些都应该成为高校就业服务的标准,并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半月谈》5月13日的报道称,现在是就业季,各地都非常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工作。“就业服务不关门,线上线下不停歇”已经成为很多高校的常态工作,但与此同时,一些地方却出现了一些华而不实的苗头:“今天的就业宣讲会我实在不想参加,却被老师拉着去凑人头”、“招聘会热闹非凡,找到工作的人寥寥无几”、“就业活动开展了。
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少数地方和高校在认识和行动上存在一些偏差。他们把就业服务简单地理解为举办活动、招聘会,以招聘会是否热闹、参加人数是否足够来判断就业服务的质量,甚至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就业率。因此,一些雇主在招聘会上提供的工作没有达到学生的期望;有的用人单位只重视广告,甚至没有招聘计划;有的学校靠给科室、班级分配任务,提高招聘会的“出勤率”;还有一些老师帮学生弄个转账截图,冒充有工资收入的家教,最后算作“灵活就业”,甚至“先把学生挂在老师开的公司名下”…这样的操作和实际效果让人哭笑不得。
追求大气感、大场景、好看的数据,就业服务变得如此“招摇”。究其原因,一方面,在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各地对毕业生就业工作高度重视,在沉重的压力和期待下,往往遵循招聘会热度、就业率数据等较为明显的考核指标;另一方面,一些高校就业服务理念陈旧,对社会新行业缺乏了解,就业指导方法简单,盲目照搬别人的经验,就业服务陷入形式大于内容的格局。
当就业服务成为“花架子”,不仅浪费了学校的资源和资金,也浪费了毕业生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本该为就业“添柴”的,实际上却成了“拦路虎”,长此以往甚至可能形成不良风气和导向,使就业服务成为鸡肋。
高校就业服务不应“填鸭式”。在毕业前夕为学生提供招聘信息只是就业服务的一小部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及时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习机会,指导学生提升就业观念和求职技能等。,这些都应该成为高校就业服务的标准,并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同时,教育、人社等部门需要提供一定的指导,从源头上优化高校就业工作的评价机制,引导高校从注重就业率向提供优质就业服务转变,树立更加务实、有温度的就业服务绩效观。
很多高校在招生的时候,都下大力气宣传,吸引优秀学生报考,把好学生的入口关了。在学生毕业的出口,高校要同等重视帮助学生获得高质量就业,顺利进入社会,甚至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每到毕业季,很多大学校长的毕业致辞里都充满了对毕业生工作顺利、生活幸福的祝福,而高效务实的就业服务正是母校帮助毕业生实现梦想的最好行动。
一些地方和高校近年来探索出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比如一些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在招聘会上成立专业团队,帮助学生做简历诊断;对于在技能和作品方面有优势的同学,指导意见建议提前录制生成二维码,提供给现场招聘人员;一些高校还尝试“与人直播”,通过与企业HR现场连线,将毕业生点对点推荐给用人单位,事实证明,就业服务越务实、精准、有效,毕业生获得理想就业机会的比率越高。
据教育部统计,202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毕业生在求职的路上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做好毕业生家长,能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好的职业归宿,更顺利地融入社会。我们期待相关地方和高校的就业服务更加真诚,更加务实。
责任编辑:张珺图片编辑:陈飞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