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新闻网
最新热点新闻

美军演习飞机坠毁,到底是咋回事?

美军演习飞机坠毁,到底是咋回事?

当地时间27日,一架黑鹰直升机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科罗纳多附近演习时坠毁,造成2死3伤。美国军方称正在调查事故,并拒绝透露更多信息。美国陆军特种作战司令部表示,目前不会就此次事故发布任何声音。

文本摘要:

当地时间27日,一架黑鹰直升机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科罗纳多附近演习时坠毁,造成2死3伤。美国军方称正在调查事故,并拒绝透露更多信息。美国陆军特种作战司令部表示,除了关于事故的声明之外,目前不会发布任何信息。卷入这次事故的是美国陆军第160特种作战航空空团。外媒指出,这已经不是美军最近第一次在演习中出事了。美国当地时间7月31日,美国海军表示,海军陆战队7月30日在南加州海岸附近进行训练演习时发生严重事故。一辆两栖突击车突然进水,造成一人当场死亡,其他8名失踪士兵随后被推定全部死亡。
美军演习飞机坠毁究竟是肿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来源:斯普特尼克新闻社和电台

当地时间27日,一架黑鹰直升机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科罗纳多附近演习时坠毁,造成2死3伤。美国军方称正在调查事故,并拒绝透露更多信息。

据美国圣地亚哥联合虚拟社区和斯普特尼克通讯社&电台28日报道,事故发生在27日晚。美国陆军在28日早些时候发表的一份声明中说:“8月27日飞行事故发生时,美国陆军特种作战司令部的一支部队正在加利福尼亚州科罗纳多附近进行例行训练。事故中两名士兵死亡,三名受伤。对事故的调查正在进行中。”

美国陆军特种作战司令部表示,除了关于事故的声明之外,目前不会发布任何信息。不过,国防部一名匿名官员向美国媒体透露,坠机事件发生在圣迭戈以西约70英里的圣克莱门特岛,该岛由美军控制。该岛有一个机场,一个轰炸训练场和一个特种作战部队训练设施。卷入这次事故的是美国陆军第160特种作战航空空团。

外媒指出,这已经不是美军最近第一次在演习中出事了。美国当地时间7月31日,美国海军表示,海军陆战队7月30日在南加州海岸附近进行训练演习时发生严重事故。一辆两栖突击车突然进水,造成一人当场死亡,其他8名失踪士兵随后被推定全部死亡。

(来源:海外网)

与美军演习飞机坠毁相关的阅读:

美国F35C在南海坠毁,还是因为一根小小的钢缆!歼15个差点“中招”

天道欲死,必使其狂。——老子中国中国把古训教得好,可惜美国美国人历史短,可能还没意识到。美国美国太平洋舰队刚刚发表声明。当地时间1月24日,美国海军搭载F-35C舰载战斗机的“卡尔·文森”号航母在降落过程中发生严重事故。飞行员弹射逃生,导致7人受伤,其中航母甲板上6人受伤。今天早上刚发了一个短评,简单分析了事故原因。我们的视频主要是详细分析事故背后更深层的东西。

▲在F-35着舰的那一刻,虽然只是寥寥数语,而且太平洋舰队也表示飞行员情况稳定,3名伤者也被送往菲律宾马尼拉接受治疗,其余3人在船上接受治疗。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知道几个关键的事故点:

首先,事故发生在F-35C的降落阶段,也对甲板人员造成了损害。而且要把伤者送到陆地上的医疗机构。要知道美国航母上的医疗站水平和中国的二级医院差不多。所以这些人伤势不重,或者在航母上很难处置,甚至需要精细的手术。

这样我们就可以大致判断F-35C应该是在降落的最后阶段发生了事故,当时进入甲板吊钩挡住了缆绳,停止进入停机位。现阶段舰载机最低级的错误就是在没有抓住阻拦索的情况下被迫复飞,但这一般不会导致飞行员弹射。但是既然弹射了,只能说已经开始勾阻拦索了。此时可造成小范围甲板人员受伤,且仍有重伤。最大的可能是阻拦索断了。F-35C钩住阻拦索后发现阻拦索断裂,飞行员很可能钩住了最后一根阻拦索,导致没有机会再次复飞。此外,F-35C一直被批评推力不足。此时舰载机无法再复飞,于是冲出了倾斜的甲板,使得F-35c飞行员不得不选择弹射。

▲苏-33事故还原

一、堵电缆——难题1、堵电缆事故频发。

阻拦索断裂导致舰载机坠毁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2016年11月14日,俄罗斯海军三架米格-29中的一架在进行着舰训练时坠海。后来有消息透露,之前库兹涅佐夫号航母甲板上的阻拦索断裂缠绕,导致最后一架米格-29K舰载机因为燃料耗尽而坠毁。2005年9月5日,俄罗斯一架苏-33舰载机也因为阻拦索断裂而未能降落。舰载机飞行员弹射跳伞后,苏-33“自己”因惯性坠海。所以F-35C这次可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而如果阻拦索在繁忙的甲板上断了,无疑将是一场血淋淋的灾难。一根重达数百公斤的失控钢缆断裂,来回飞起,对甲板上的地勤人员来说绝对是致命的。此类事故的例子甚至更多:2015年4月,美国尼米兹级航母“艾森豪威尔”号在美国也发生过类似事故。当时一架E-2预警机在舰上降落,导致阻拦索断裂,造成8人伤残。此外,早在2003年,美国海军“华盛顿”号航母在进行起降训练时,一架F-18钩住阻拦索,折断了阻拦索。失去张力后,飞机冲出甲板,一头扎进海里。虽然飞行员迅速弹射跳伞逃生,但甲板上的地勤人员就没那么幸运了。阻拦索断裂后,橡皮筋像同样断裂的一样迅速反弹,在甲板上工作的11名美军地勤人员来不及躲闪,身受重伤。

▲着陆时使用の阻拦索。

2.为什么阻拦索断了?

从以上事故来看,闭锁电缆一旦断裂,后果极其严重,但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提高闭锁电缆的可靠性呢?事实上,开发阻塞电缆本身是极其困难的。毫不夸张地说,任何一个拥有封锁电缆技术的国家都严格限制这类技术的出口。毕竟在闭塞电缆研制过程中需要一个国家在基础科研、材料水平、加工技术、自动控制、液压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才能搞全套的闭塞系统。虽然只是一根钢绳,但是这根钢绳一开始一定要足够细,这样放在航母甲板上才不会影响舰载机的正常滑行。同时要有足够的韧性,较长的使用寿命,稳定可靠。把这么多因素整合到一根钢绳上有多容易?此前,法国已经从美国和美国为“戴高乐”号航母购买了阻拦索。当时美国开出的价格是150万美元。按照4艘航母的标准配置,光是阻拦索的支出就高达600万美元,令人尴尬。

▲阻塞电缆剖面

按理说,一分钱一分货,这么高的价格,阻拦索应该是很靠谱的,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显然不是这样。有许多因素影响闭锁电缆的可靠性。首先,阻断电缆是有使用寿命的。按照美国海军的要求,一根阻拦索的使用寿命是200次左右,一旦超过就必须更换。但毕竟航母长期部署在海上,更换阻拦索比较困难。一旦起降训练频繁,阻拦索可能会超期使用,可靠性会大大降低。

其次,未能准确控制の金属疲劳也是一个重要诱因。在材料力学领域,几乎所有的材料在连续拉伸后都容易产生金属疲劳,而这种金属疲劳是不容易被检测出来的。大多数情况下,需要使用专业设备进行探伤。一旦检测没有及时跟上,没有及时掌握金属疲劳情况,就存在材料断裂的风险,这也是为什么需要限制阻拦索的使用次数,但显然这种方法无法准确评估其现状。

▲舰载机着舰钩住阻拦索的瞬间。

此外,恶劣的海洋环境也影响闭锁电缆的稳定性。当长时间在海上部署时,阻断电缆将始终处于高盐度和高湿度的环境中。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腐蚀等情况。这时,即使是一点点腐蚀也会像蝴蝶效应一样蔓延,直到最后在落地的瞬间破裂。同时,相关测试表明,20吨左右的舰载机在以200公里的时速着舰时,阻拦索需要承受数百吨的力。一旦降落速度控制不好,阻拦索受到的冲击力很可能超过原设计承载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断裂也就不足为奇了。但对于事故的具体原因,还需要等待美国海军的调查。

第二,意外要出乎意料。事实上,舰载机着舰阶段是航母事故的致命高发区。有些人形容它就像在风中降落在邮票上。即使现代航母有非常先进的辅助着舰系统,可以在几乎零目视条件下实现着舰,但最终着舰抓阻拦索还需要飞行员自己调整姿态,所以飞行员还是决定一切的根本。

▲卡尔·文森近期轨迹中另一个不容忽视的情况是,在美国海军的卡尔·文森号(CVN-70)和林肯号(CVN-72)正在南海进行双航母演练时,菲律宾以东有台风活动的迹象,许多机构都预测这可能形成今年的第一。也就是说,美军正在进行演习的海域的海况已经逐渐变差。F-35C这次着舰,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海况,比如大浪、短时大风暴雨,或者云层变厚,都会干扰舰载机着舰。此外,飞行员最近几天一直在奔波,要么与解放军の -16D和轰-6K打交道,要么与摄影师合作摆姿势,因此在舰上降落时出错或发生事故的概率更高。当然,以美军的“做”法,这样的意外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

最后,在“关心”完完美军团之后,我们还得回归自我。美俄堵、破事故频发,已经有两艘航母了。我国海军是否发生过类似事故?也发生过,不过是在陆地模拟实验平台测试的时候发生的。早在2013年,官方媒体就首次解密了中国舰载机的试飞过程。当时由于需要了解阻拦索的真实质量和极限数据,舰载机飞行员需要不断进行模拟着舰试验,直到它断裂。在断裂的瞬间,阻拦索像流星锤一样砸向飞机,の -15的尾翼在测试中被击中。幸运的是,塔台与飞行员密切配合,化险为夷。

▲中国新一代闭塞电缆

此外,中国在发展传统闭塞电缆的同时,已经开始研发新一代闭塞电缆。早在2016年,央视就在一段视频中披露中国中国已经开始研发电磁阻断系统,马伟明院士随后也证实了相关信息。据了解,新一代阻拦索可以在3秒内瞬间让30吨左右的舰载机停下来,并且具有自诊断和维护提醒功能,同时无论是体积还是可靠性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虽然我们的电磁阻断装备可能比美军的福特级航母装备得晚,但有理由相信,在这一领域,我们仍然可以成功赶超美军。同时,我们也有能力、有信心尽可能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

赞(0)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美军演习飞机坠毁,到底是咋回事?》
文章链接:https://sourceopen.com.cn/4149.html

本站新闻文章由机器人程序自动发布,新闻内容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不具备权威性,所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并非官方发布信息,其真实性自行判断,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误报,违法等不良信息,请联系删除.资源型信息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