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新闻网
最新热点新闻

多地三甲招聘无人报名 编制不香了?,到底是咋回事?

多地三甲招聘无人报名 编制不香了?,到底是咋回事?

近日,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2023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取消和减少部分岗位招聘计划公告》。与之前山东省的情况类似,若干三甲职位合格人数与计划招录人数之比低于3:1,该职位取消。

文本摘要:

近日,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2023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取消和减少部分岗位招聘计划公告》。与之前山东省的情况类似,多个三甲职位的合格人数与计划招录人数之比低于3:1,因此取消该职位的招录计划或相应减少招录人数。而且省内的二院、三院、四院、眼科医院都是三甲医院,这些岗位也都是内部岗位。当权派不再有吸引力了吗?原计划共招143人,第一批只招成功75人。而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东北人才流失,当地医院吸引力下降?还是因为这些岗位供不应求,或者招聘要求太严格?
多地三甲招聘无人报名 编制不香了?究竟是肿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近日,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2023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取消和减少部分岗位招聘计划公告》

与之前山东省的情况类似,通过资格审查(完成缴费)的人数与计划招录人数的比例不足3:1,因此取消该职位的招录计划或相应减少招录人数。

而且省内的二院、三院、四院、眼科医院都是三甲医院,这些岗位也都是内部岗位。

当权派不再有吸引力了吗?原计划共招143人,第一批只招成功75人。

这是今年医疗机构省级统考中第二个大量裁减岗位的省份。一方面就业形势被宣传得极其严峻,另一方面工作人员中大量岗位无人报名。这神奇的一幕出现在今年。

而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东北人才流失,当地医院吸引力下降?还是因为这些岗位供不应求,或者招聘要求太严格?这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很多地方的三甲招聘是不是不香?相关阅读:

公立医院的“铁饭碗”编制成“束缚”就不香了吗?

医院减员,担心的不一定是医务人员。

文|辛颖·热依拉木

编辑|王晓

一份关于哈尔滨市事业单位清理“编外人员”的文件已经出台一个多月了。

按照计划,这一“编制”将于2023年6月底结束。然而,多家公立医院的医务人员在5月初告诉《财经大江建》,他们并未关注到这份文件。

“大部分护士都没有编外人员,但医院护士短缺。谁会下岗?”哈尔滨市立医院的一名护士并不担心自己会失业。“最近还有小道消息流传,要给护士解决编制。当然,我不相信这个消息。”

3月下旬,哈尔滨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发布の《市级机关事业单位开展编外人员清理工作》,引起全国关注。其中提到,医院要结合专业和实际需要,自主开展个体户人员清理规范工作,逐步将个体户人员转变为社会化服务外包。

这次清理编外人员是哈尔滨机构精简计划的一个步骤。早在2018年,哈尔滨改革精简事业编制22.7%。2021年拟精简至少6846个事业编制。

“各地去除编外人员主要是针对政府机关和财政供养的事业单位,对财政拨款占收入比重较小的医院影响相对较小。”中央党校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凯告诉《财经大康健》。

然而,这种看似与医院关系不大的“瘦身”行动,其实正在逐渐“渗透”到医生的铁饭碗里。

“医院每年能招收多少人?第一,要看有多少人退休了,能编空;第二,政府不定量增加一些编制。”哈尔滨一家三级甲等医院的主任医师感受到了一个明显的趋势,工作人员越来越少,入职越来越难。

同一个医院2016年开了新校区,相比80%的人都在编的博士科室,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我们科室的人都是合同制的,医院没有增加编制。”新院区一位主治医师介绍。

我们到底能不能得到更多的编制?一方面,正如汪玉凯所解释的,“政府越来越多地从市场购买公共服务。在这个大环境下,包括公立医院在内的事业单位不可能是扩大编制的趋势,只会减少。”

另一方面,国家卫健委正在和中央一起,主动论证,争取在编制上有所突破。

在机构里更安全?

不仅是哈尔滨,湖北十堰、内蒙古呼伦贝尔、云南楚雄等多地都出台了清理编外人员的规定。汪玉凯分析,“这主要与地方财政压力较大有关。”

2023年4月,湖北十堰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介绍,重点深入调研了包括魏健在内的多个超编人数多、情况复杂的系统。通过清理规范,湖北十堰编外人员比去年同期减少326人,节约财务费用约1500万元。

公立医院属于二类事业单位,可以获得财政差额拨款。而在一些三级医院,财政拨款只占医院收入的10%不到,所以仅从收入的角度来看,医院在聘用编外人员方面有很大的自主权。

虽然受财政状况影响不大,但公立医院这两年一直过着“紧日子”。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20年43.5%的三级公立医院亏损,2021年5456家二级医院中43.87%亏损。

“裁员还是从侧面开始。”新疆一家三甲医院的住院医生介绍,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负担,TA所在的医院已经裁掉了1/3的编外后勤和安保人员。

医院编外人员可分为编外聘用、编外合同和人事代理,可简单理解为:员工定期续签、临时工不定期、人事关系由中介机构代理的员工。

在这3年内,一些医院的编外医护人员也受到影响。2021年初,河南睢县中医院传出“包括医护人员在内的600多名员工被辞退”的消息。医院方面称,存在人员编制严重超过核定床位设置比例、没有人事代理手续、人员众多等问题。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对员工进行录用、分流和调动。

南航空航空航天大学的陈国成在2018年的文章中提到,一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经济负担很重,收入随时可能入不敷出。相关领导认为降低正式职员的工资很难,“到时候可能需要通过降低编外人员的工资来减轻压力”。

这就使得编制越来越稀缺。

南昌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卢玲玲在采访了江西省某三甲医院的博士工作人员后发现,90%以上的工作人员表示“编制”是选择工作单位的重要因素之一。

编制不仅仅是一个身份管理工具,还有太多的附加内容,比如户口,买车,买房,甚至一些地区的孩子上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王静等人估计,农村户籍医生愿意每月减少收入11366.30元,以获得公立医院备案制度。

占一个编制坑,有的城市还附带落户指标,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尤为珍贵。北京一家三甲医院的主任医师告诉《财经大康健》,科室只有一个医生没有编制,市属医院的情况应该也差不多,绑定账户的编制几乎是标准的。

编制也会被医院当做奖励。2020年,为表示对防疫人员的关心和照顾,可通过定向招聘方式选拔防疫人员,将252名防疫一线编外人员纳入全员管理,相当于享受“编制”待遇。

国家卫健委2021年公开提到,公立医院的资源是必不可少的,公立医院的编制不能削弱,但保障措施要进一步加强。

编制在哪里不再有吸引力?

“如果我退一步,选择稍微差一点的医院,我可以有编制,甚至到县医院,还有房子和安置费。”上述新疆居民还是更看重自身发展前景,选择一家无编制的省级三级甲等医院。

上述哈尔滨三甲医院新校区的医生也解释说,现在内外待遇和职称晋升标准都是一样的。“虽然编制比较好,但我觉得不是很重要。”

医院建立院内外同工同酬是改变年轻一代医生看法的最重要原因。

这和十几年前的情况大相径庭。“我放弃了一线城市的三甲医院,选择了二线城市的一家二线医院,就是为了拿到编制。因为如果没有编制,即使技术再好,我的工资也比别人低。”广东某医院副院长的经历,让TA特别注重缩小内外部员工的待遇差距。

同工同酬也减少了在机构上花钱的需要。上述驻疆医生表示,一听说科室要有新编制,他们会赶紧请领导吃个饭,希望能尽快加入编制。现在Ta所在的科室副主任都没编,TA的学生大部分都没编,大家就不勉强了。

编外人员成为快速扩张发展需要的主力军。江西省上述三甲医院2021年职工6790人,其中编外职工占71%,其中人事代理854人,编外职工3651人,编外合同290人,外籍专家2人。

截至2020年底,哈尔滨市上述三甲医院超编“聘用”人员3274人,也超过编制2405人。

甚至优先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走得很快。湖北某社区卫生中心的の博士介绍了《财经大渐康》。作为试点单位,我们都取消了编制,大家待遇都是一样的标准。以前财政拨款是按人头来的,现在拨款和工资水平是根据医生的工作量来定的。如果我们做得好,我们可以赚得更多。

即使在相对偏远的地区,乡镇卫生院和医院也受到忽视。例如,2023年4月,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近日发布公告称,由于报名人数不足,部分省份部分三级医院减少或取消了人员编制岗位,其中包括距离省会城市较远的省神经精神医院,以及位于城市郊区的省传染病防治医院的部分岗位。

它代表“稳定”的建立。在新一代医生眼里,真理成了“束缚”。上述驻疆医生直言,如果工作太累,或者觉得不合适,无编制更容易离职,有编制离职非常困难。医院为了留住ta,准备高学历人才。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医院都能做到编制内外同工同酬。就像在哈尔滨上述三甲医院的老院区,如果不编制,基本工资可能会减少三分之二,奖金也会受到影响。

上述在苏州工作的新疆住院医师的同学,大部分都在编制单位找到了工作,因为在当地编制待遇还是比较好的。“新疆也在逐步推进。和喀什一样,喀什第一人民医院是同工同酬,喀什第二人民医院不是。”

内外治的差距体现在方方面面。河南省中医院调查显示,在编人员有六险两金福利,编外人员只有五险一金,没有职业年金和补充医疗。

上述调查显示,在某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正式工作人员的工资补贴项目较多,按照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标准,包括岗位工资、基本绩效工资、激励绩效工资、薪级工资、财产补贴、购房补贴、养老补贴等项目。编外人员只是基本工资加住院年龄津贴。基本工资以当地最低工资为标准,住院年龄津贴根据在医院的工龄确定。在医院服务每满一年给予60元的住院年龄津贴,最高标准为600元。

编外人员往往很难享受到节日福利、“十三薪”、精神文明奖等福利。

薪酬差距会一直持续到退休。在上述江西三甲医院,编外人员的社会保险缴费基数较低,且与编外人员不同,职称晋升不纳入人社部门备案,即不会与退休后待遇挂钩。

“医院之间的差距非常大。”陕西省山阳县卫生卫生局原副局长许玉才分析,重视发展,就要用编外人才稳定医院,所以同工同酬改革会很快推进。有一些人争先恐后地去の医院,那里不缺人才,或者根本没人去の基层医院,但推行同工同酬的速度较慢。

“金饭碗”才能有安全感。

无论是减少事业编制,还是清理编外人员,上述年轻的新疆居民和Ta同学都相当淡定。“他们根本不担心裁员,因为技术岗位门槛还是很高的,到处都能找到工作。”

医疗机构编外人员比例最高的是护士,还有一些医疗技术、行政、辅助岗位。许玉才分析,虽然是医院的核心工种,但医院不愿意提供护士,主要是“一线护士大多比较年轻,老年护士很少。留不住人是浪费医院人员编制。”

全世界都缺少护士。虽然是编外人员,但很多受访的护士都没有危机感。连医生都认为不能再有护士了。

“今天我有个病人需要做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让护士先用约束带把病人固定好。护士说,‘好吧,等我做完再说’。直到下午两点多我才完成。我本可以在不到10分钟内完成它,但是它花了两个小时。在医院里,类似的事情太常见了。”上述新疆居民说。

行政岗位风险较大,人员比例较大。在很多医务人员眼里,医院管理人员因为没有一技之长,所以特别具有可替代性。

“从长远来看,公立医院的编制还是要逐步淡化,有利于医疗人才的合理流动,包括公立医院之间的流动,以及公立医院向社会的流动。”上海创奇渐康发展研究院创始人兼执行主席蔡江南告诉《财经大康健》。

自2011年国务院文件首次提出公立医院,尤其是三甲公立医院和大学附属医院将逐步去编制化后,近年来各级文件很少再提及此事,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凸显了公立医院稳定的重要性,这个话题甚至被搁置。

但目前大部分医院都完成了编制备案制改革,由原来的编制改为备案备案制,人离开了编制,留在了医院,人才可以在公立医院之间顺畅流动。

多位专家表示,公立医院编制阻力很大,未来医院编制改革前景现在也不明朗。

赞(0)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多地三甲招聘无人报名 编制不香了?,到底是咋回事?》
文章链接:https://sourceopen.com.cn/4136.html

本站新闻文章由机器人程序自动发布,新闻内容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不具备权威性,所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并非官方发布信息,其真实性自行判断,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误报,违法等不良信息,请联系删除.资源型信息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