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之最大” 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供应安全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东北平原到华北粮仓,从长城以南到鱼米之乡,满仓谷地粮食丰收,秋天我们又丰收了。 国家统计局12月1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秋粮产量10220亿斤,比上年增加42.5亿斤。2022年,全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总产量13730.6亿斤,比上年增加73.6亿斤,增长0.5%。粮食产量连续八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这份沉甸甸的收获答卷来之不易。 今年的粮食生产经历了多重考验,不仅克服了去年北方罕见秋雨洪涝、今年夏季长江流域严重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还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等风险挑战。 粮食生产连续的好形势,背后是年年狠抓粮食生产的坚定决心,也离不开连年换季、压茬、环环相扣的艰苦努力。
在中国这样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所在。 人均粮食占有量483公斤,高于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线;粮食库存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大米和小麦的自给率保持在100%以上…连年丰收、供应充足、市场稳定,与国际粮食市场的大起大落形成鲜明对比。 事实证明,我们牢牢掌握了粮食安全的主动权,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稳。
人老了是可喜的。 但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的不确定风险在增加。中国的粮食生产和需求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紧平衡,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弦一刻也不能放松。 展望未来,我们必须努力建设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高效、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体系,以国内生产和供应稳定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巩固粮食安全基础”,“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粮食安全的基础是粮食生产能力的安全,人、地、科技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要素。 要真正落实“地储粮,技储粮” 一方面,保持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加快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粮食稳产增产的耕地基础;另一方面,加强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更多科技要素在广阔领域不断集聚,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同时需要回答必答题“谁来种地?” 以实现粮食稳产、农民增收为目标,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政策支持体系,让一系列稳预期、增效益的好政策落到实处,确保种粮农民有钱赚,有效激发种粮积极性。 多措并举,凝聚合力,长期努力,才能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让“中国饭碗”更饱满、更安全、更多彩。
“三农”在改善,在大局中占据主动。 当前是小麦越冬前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广大农民正抓紧农时,采取有效措施,为下一季的稳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在希望的田野上全力以赴,不断奋斗,一定会迎来一个又一个丰收年,靠自己的力量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