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高校博物馆发展:开放性是高校博物馆要解决的首要问题_教育家
论坛活动现场。中国传媒大学供图
“大学博物馆作为‘象牙塔’中的‘象牙塔’,如何避免把地面画成监狱,自得其乐?开放性是首要解决的问题。”5月12日,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副司长何在由中国博物馆协会、北京市博物馆学会主办的“时间与瞬间——构建博物馆数字化路径——第八届中国高校博物馆馆长论坛暨2022年全国高校博物馆颁奖盛典”上,谈及高校博物馆实现高质量发展应关注和解决的话题时表示。
关于高校博物馆的开放,何表示,主要是要解决博物馆的专业收藏、展示和服务,回答高校博物馆的大门是为谁开的,被墙挡住的群体怎么进去的问题。
同时,何提出要重视高校博物馆的影响力。“没有影响力的博物馆一定是没有生命力的博物馆。”何认为,要思考如何解决实物雷同、叙事风格单一、对观众、教师、学生缺乏吸引力等问题。
何指出,我国高校博物馆的发展在历史上有一个很好的时期,形成了一批有特色的馆藏资源和展示体系。然而,近年来国内外新建的大学博物馆普遍规模较小,机构和人员不足,经费也相当有限。他们在资本运作、博物馆治理、管理等方面与国际知名大学博物馆还有一定差距,需要业界更多的交流。同时,文物主管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共同采取措施,明确提升高校博物馆的地位,加大支持力度,同时也要依靠各高校博物馆自身,通过建立和举办有影响力的活动、展览、讲座和品牌,不断提升影响力,加速高校博物馆的文化传播。
此外,何指出,高校博物馆具有先天的特殊优势,应突出特色,与其他博物馆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特别是在博物馆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交流合作等方面,大学博物馆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潜力和条件。”
何指出,要积极吸纳高校博物馆和高校的学术优势,支持人才双向流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开展联合研究,为文艺类专业学生提供便利条件,培养培训博物馆志愿者。同时,他希望推动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博物馆基础数据库、知识图谱、人工智能等科技建设。
北京市文物局一级巡视员向德春表示,论坛讨论的主题“时间与瞬间——构建博物馆数字化路径”是博物馆界面临的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渗透到博物馆的建设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博物馆应顺应潮流,搭上全媒体的快车,不断探索文化传播的新路径,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大发展。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动力来自高校培养的文化艺术人才。充分认识博物馆对一所大学的重要意义,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设和发展高校博物馆事业,对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活动中,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被正式授牌为“国家科普教育基地”。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张淑婷表示,高校博物馆作为多功能的文化综合体,是传播知识、促进科研、弘扬文化、陶冶精神的重要场所,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十年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心。
责任编辑:蒋子文图片编辑:胡梦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