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新闻网
最新热点新闻

4月存款少1.2万亿,到底是咋回事?

4月存款少1.2万亿,到底是咋回事?

2022年美国和欧洲的高通胀引发广泛关注。2023年中国会面临高通胀的潜在风险吗?目前,市场和监管机构普遍关注“储蓄过剩”的话题。货币因素会引发物价超预期上涨吗?面对美欧大概率衰退的预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会有什么变化?

文本摘要:

2022年美国和欧洲的高通胀引发广泛关注。2023年中国会面临高通胀的潜在风险吗?目前,市场和监管机构普遍关注“储蓄过剩”的话题。货币因素会引发物价超预期上涨吗?面对美欧大概率衰退的预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会如何变化,对国内PPI会有什么影响?金融界推出了“启程:100首席前瞻2023”专项计划。本期邀请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庆为他们一一解答,希望能给投资者带来启发。其中,2022年居民储蓄存款增长较快,11月末同比增长约14.5%,远高于10%左右的正常增幅;2022年前11个月,新增储蓄存款规模达到17.2万亿,比上年增加7.3万亿。如果扣除这两个因素,2022年的储蓄存款增量只有1.2万亿左右。
4月存款少1.2万亿究竟是肿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2022年美国和欧洲的高通胀引发广泛关注。2023年中国会面临高通胀的潜在风险吗?目前,市场和监管机构普遍关注“储蓄过剩”的话题。货币因素会引发物价超预期上涨吗?面对美欧大概率衰退的预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会如何变化,对国内PPI会有什么影响?

金融界推出了“启程:100首席前瞻2023”专项计划。本期邀请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庆为他们一一解答,希望能给投资者带来启发。

核心观点:

2023年,国内CPI同比涨幅中枢将小幅上移至2.5%左右,其中消费的回升可能带动消费品价格阶段性快速上涨,但总体将控制在温和状态。

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放缓,俄乌冲突将进一步升级,风险可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有望延续当前下行趋势。预计2023年PPI将“前低后高”,整体增长中枢将进一步回落至1.0%左右。

消费回暖可能导致CPI涨幅阶段性扩大,全年累计涨幅有望达到2.5%左右。

金融圈:2022年,美欧高通胀引发广泛关注。目前市场和监管机构普遍关注。2023年中国会面临高通胀的潜在风险吗?

王庆:2022年全球通胀大幅升温,国内CPI保持温和增长状态;2023年消费回暖可能会阶段性推高CPI涨幅,但全年涨幅超过3.0%的控制目标可能性不大。

2022年4月以来,美欧等主要经济体CPI同比大幅跃升,到年底仍处于明显高位。其背后是年初俄乌冲突爆发,大幅推高能源和食品价格,消费复苏导致的商品和服务市场供求失衡,以及前期超常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房地产市场上行,从而快速推高CPI中的房租价格。与此同时,国内CPI整体保持温和上涨,同比将为2.0%,最高点将出现在9月份,同比上涨2.8%,均低于年初设定的“3.0%”的控制目标。

物价走势是2022年国内外主要经济体最大的基本面差异。这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一是疫情前两年,国内货币和财政政策从未泛滥;二是疫情冲击下国内消费需求不振;第三,国内成品油调价机制有效缓解了国际原油大幅上涨对国内CPIの的传导,国内粮食市场独立性强,国际粮价快速上涨对我国影响也有限。可以看出,2022年国内CPI的涨幅主要由猪肉和蔬菜价格的波动所主导,代表物价总水平的核心CPI维持在1.0%以下的较低水平。

展望2023年,消费的回暖可能会导致CPI涨幅的阶段性扩大,尤其是与服务消费相关的娱乐旅游、酒店机票等价格可能会快速上涨。我们判断2023年CPI涨幅中枢将会抬升,全年累计涨幅有望达到2.5%左右。就中国宏观经济指标的相关性而言,经济增长的加速通常会在一定程度上推高物价——我们预计2023年GDP增速将从上年的约3.0%反弹至5.5%。但2023年CPI总体涨幅仍将处于3.0%以下的温和区间,将运行在2.0%或年初略高的可控水平。我们判断2023年猪周期将主要在物价下行阶段运行,美欧货币当局前期大幅收紧政策将带动海外通胀在2023年快速降温。这些因素都不支持2023年国内CPI大幅上涨。

扣除两大原因,2022年居民储蓄存款仅增加1.2万亿元,货币因素不会引发物价超预期上涨。

金融圈:2023年需求端反弹后,货币因素会引发物价超预期上涨吗?

王庆:目前监管层和市场普遍关注的是,2022年M2同比增速明显加快,去年底达到11.8%,比去年底提高2.8个百分点,接近近6年来的最高水平。其中,2022年居民储蓄存款增长较快,11月末同比增长约14.5%,远高于10%左右的正常增幅;2022年前11个月,新增储蓄存款规模达到17.2万亿,比上年增加7.3万亿。

我们认为这种风险不大。首先,2022年M2的高增长主要是非货币发行因素造成的,包括财政留成的大规模退税和近期居民理财的大规模赎回。其次,当前居民储蓄存款增速确实较高,但我们分析2022年推高储蓄存款除了基于疫情不确定性的预防性储蓄增加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居民购房支出下降。2022年,居民购买新房支出预计13.5万亿,比上年减少4.7万亿;如果把二手房因素考虑进去,住房支出的降幅会更大。二是2022年股市下跌,四季度理财破净,导致居民投资各类金融资产,大量资金回流银行存款。上述因素是2022年居民收入增速快速下降,但储蓄存款增速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如果扣除这两个因素,2022年的储蓄存款增量只有1.2万亿左右。

因此,2022年M2的高增长和居民储蓄的大量增加并不是因为货币发行量的大幅增加和居民收入的快速增加,因此很难将其转化为2023年消费支出的大幅反弹,进而通过大幅推高CPI涨幅来打破商品和服务的市场平衡。事实上,在三年疫情已明显影响居民收入、前期财政货币政策尚未泛滥的背景下,2023年消费反弹及由此带来的物价上涨将较为温和,高通胀风险不大。这也意味着2023年物价因素不会阻碍宏观政策的灵活调整。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易跌,预计2023年PPI将回落至1.0%左右。

金融界:2023年,美国和欧洲的经济衰退可能会从预期变成现实。会对大宗商品价格产生什么影响,会对PPI产生怎样的影响?

王庆:PPI方面,2022年工业品价格同比增速从年初的两位数高增长继续回落,四季度前两个月回落到通缩区间。预计全年累计增速在5.0%左右,比上年回落3.1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受去年同期国内能源消费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双重控制推动,PPI增长基数偏高。二是2022年初俄乌冲突爆发,以原油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快速飙升;但后期冲突规模并未继续扩大,美欧经济衰退压力加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进入持续下行过程。三是国内保供稳价政策不断加码,房地产投资大幅下滑拖累需求,导致煤炭、钢铁等国内领先上游产品价格同比大幅负增长。

展望2023年,美欧经济衰退可能从预期转为现实,俄乌冲突蔓延超出现有范围,风险可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容易下行。国内方面,经济增速回升本身就有推动工业品价格,尤其是下游制造业价格的潜力。但2023年房地产投资将继续下滑,基建投资增速将放缓,保供应、稳物价的政策未来不会转向,PPI缺乏快速上行的基础。

预计2023年PPI同比涨幅可能进一步下滑至1.0%左右,延续同比负增长或处于年初弱正增长的可能性较大。随着下半年房地产投资的加强,PPI同比可能回归更温和的“正增长”。2023年PPI同比涨幅较低也将是稳定CPI涨幅的积极因素,同时也意味着前两年困扰下游企业的原材料成本上涨压力将进一步缓解。

本文来自金融界。

4月份存款少了1.2万亿元。相关阅读:

中小银行存款利率下降。是为了刺激消费吗?我们要去哪里…

降了,降了,存款利率下调了。这是什么肿胀?

经济下行,我存不下钱了吗?是的,所有人都是对的,包括河南、广东、湖北、内蒙古。

比如河南省农村信用社,2023年4月8日开始。如河南省农村信用社从2023年4月8日开始,定期存款利率分别下调至1.9%、2.4%、2.85%和3年期2年期。

此外,广东南粤银行从4月4日开始,下调个人存款利率0.02-0.15个百分点。存款利率也从0.385%下调至0.3%,下调幅度为0.085%。也就是说,什么?你存一万块钱一年,本来是38块5。现在我给你30元零分。银行真的缺我这8块5块钱吗?

有聪明人说,这是降息买房的好时机吗?

其实加拿大这波降息基本都是一些中小银行,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所谓全面降息。但是为什么中小银行要这么做,要求大家不要存款,不要消费?

去年有没有朋友在金融领域工作,说我们银行存款利率高,把你的定期存款从一些大银行转到我们银行?为什么?

去年央妈两次降LPR,国内的货币政策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会比较宽松,也就是国内所有银行的基准利率。去年杨妈降了两次。去年8月LPR下跌后,这是中国所有银行的基准利率(所有银行的基准利率)。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农业,工业被降级了!一年期LPR降至3.65%,建筑、交通和邮政储蓄紧随其后。9月,工、农、中、建、交、邮储六大国有银行相应下调。

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都是各家银行下调的,然后在9月份老老实实的下调了。我是银行业的佼佼者,在这里存款利率高。

不过现在大家都在看,银行的朋友应该会再给你打电话的。为什么?银行靠息差挣钱!如果贷款出去收3分钱,人存2分钱,那我就赚1分钱存进去。

贷款下去以后,中小银行的主要客户都是老百姓,老百姓为什么还要来银行贷款?那就是买房。它还能做什么?但是这一年来,不用我说大家都应该了解国内房地产市场的情况,信心一直没能上升。

3月份刚刚发布的居民中长期贷款,也就是大家可以简单理解为房贷。这个数字创下两年新高,达到9000多亿,迎来了一个小春节,但往前看半年多,月均数字只有2000亿左右。在房地产全盛时期,这个数字至少每个月要4000亿到5000亿,这个差距还是很大的。

但这半年来,银行存款也大规模增加。今年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15.39万亿元,同比多增4.54万亿元,都是因为银行需要支付利息。

去年这个时候,我没有按照这位妈妈的号召降低存款利息。这些中小银行又变大了。再加上这两年半很多人都提前还了房贷,然后部分贷款断了,直接导致了住房按揭贷款,本来是银行的最爱,也是最稳定的。这个收入已经大大减少了。存款利率还是比较高的,所以这个时候中小银行的利率差,TA的利润会越来越薄,所以存款利率下降是合理的。中小银行的没落其实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这些家庭已经赚了一年多的高息了吧?这会是2023年全面降息的信号吗?央妈还没有给出明确的信号,但是一刀切降息是有必要的。这种可能性在哪里?具体细节我在这里就不能说了。每晚八点来格非直播间,格非给你具体解答。具体情况,关注飞哥,全是干货。

赞(0)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4月存款少1.2万亿,到底是咋回事?》
文章链接:https://sourceopen.com.cn/3695.html

本站新闻文章由机器人程序自动发布,新闻内容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不具备权威性,所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并非官方发布信息,其真实性自行判断,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误报,违法等不良信息,请联系删除.资源型信息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