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不爱走亲戚”可能不只是因为年轻人的叛逆_舆论场
最近“这个小伙子为什么要开始分手”的话题冲上了热搜。在相关话题下,不少网友表示“因为亲戚太八卦”,“没有共同经历,没有共同话题,不能在一起聊”,“因为假期太少,亲戚每年都来不了”…“断亲”的背后,有观念的冲突,有亲情的复杂,有年轻人的无奈。
“你来我往当亲戚。”出去探亲对老一辈来说是件大事,亲戚之间会越走越近。过年过节,孩子总被父母催着拍肩膀:“来,叫叔叔/伯伯/伯母……”真正问“我和街对面的大叔有什么关系”的孩子长大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胡小武发表了一篇题为《青年的“离婚”:为什么?《何去何从》中提到:“断亲”行为确实呈现出年轻化的特征。通过调查发放和回收的1200份有效样本显示,在中国,63%的18岁以下人群处于与亲人“几乎没有联系”的状态;在18岁至25岁、26岁至30岁的90后青年群体中,大部分只是“偶尔和亲戚联系一下。”失踪的亲人”是家常便饭。
“三十而立”的传统观念,往往是亲戚之间的重要话题。以“思前想后”为开场白的,是他们慷慨激昂的奋斗史。很多亲戚都希望晚辈按照自己的节奏做事,一步步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标”。裸辞、创业、晚婚都会被认为是“不合适”和“不合适”的选择。众所周知,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人的观念更加多元,他们希望拥有更加包容开放的生活前景。当冲突不可避免地发生时,亲情很容易束缚年轻人,逃离“亲情”成为很多人的选择。
谈及“断亲”的原因,不少网友指出:“亲戚之间经常互相攀比,让人觉得很累。”类似的言论或许有些偏激,但也指出了一个事实,没有足够的情感积累,以亲情为名的感情往往夹杂着人性的复杂。当这种亲情被贴上“只是关心你”、“为你好”的标签时,往往伴随着踩踏、说教、贬低甚至斥责。我不怪年轻人远离这种充满“爸爸”的关系。
地理距离造成的心理疏离也是重要原因。以前老一辈的人更多的是生活在同一个城市甚至同一个社区,交流接触的机会更多。随着社会流动性越来越大,很多年轻人因为上学、工作等原因外出,亲戚“散在各地”的情况并不少见。“一年见一次面”的亲戚,见面后往往停留在“尴尬聊天”的层面,很难让话题深入。时间长了,亲情很容易淡化。
而且要看到,年轻人的生活充满了很多亲人难以理解的压力。有些亲戚经常会想:年轻人有那么多的周末和假期,为什么找不到时间回家一起吃饭呢?但站在年轻人的角度,不难发现他们的无奈:有时候周末要加班,要不断回复工作小组发来的临时任务,也希望好好学习,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即使周末有空,他们也想有自己的社交和“自由时间”。尤其对于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来说,“常回家”似乎有点奢侈。所以有时候,亲戚关系渐渐淡了,也是因为年轻人真的“心有余而力不足”。
我们要意识到,年轻人的“不喜欢探亲”可能不仅仅是因为年轻人的叛逆,还有更复杂的深层次原因,需要更多的理解和换位思考。毕竟亲情的恢复不能只靠年轻人的逢迎,还需要双向走。
责任编辑:陈建慧图片编辑:沈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