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新闻网
最新热点新闻

中青报刊文:过度借调为何总是“卷土重来”_舆论场

中青报刊文:过度借调为何总是“卷土重来”_舆论场

据《半月谈》报道,记者近日在基层调研时了解到,一些上级单位借调人员接近甚至超过在编人员数,一些基层单位在职人员实际上还少于借调人员数。此前,某地级市组织部披露,该市一次性清退借调干部1400多人,其中市县两级从乡镇借调的干部600多人。

“借调的比在编的多”,虽然这其实是很多地方一直存在的现象,但一经披露,还是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很多人担心,长此以往,不仅基层的日常工作会受到影响,人心也会产生波动,无法扎根基层建功立业。

在我的印象中,有些地方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对借调人员进行清理,但没过多久,各种借调人员又会因为各种原因“卷土重来”。过度借调枝藤,已经成为难以根治的顽疾。原因有很多。对于上级部门来说,可以通过借调找到源源不断的劳动力,而不必承担“人头费”。为什么不呢?基层单位把自己人借出去,结识上级机关,并不难。对于借调人员本身来说,并不是一个在上级单位扩大人脉、锻炼能力的机会。

多方合力,过度借调之风自然难以阻挡。本来,作为上下级沟通的渠道,适度借调确实有助于加深相互了解,但一旦这种行为被赋予其他利益和权力竞争,借调乱象就会愈演愈烈。

必须看到,过度借调看似各方都有好处,都满意,但最终受损的是社会公共利益。比如上面没有“人头费”,只能由基层来出,这无疑增加了基层的负担;上下级之间的非工作交流越来越频繁,也会增加额外开支;此外,大量的借款人也会滋生新的治理问题。

特别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命题下,扎实推进政府自身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已经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此时,首先要严格依法行政,参照公务员法关于转岗、调任、挂职培训的相关规定,明确借调行为中各方的权利义务,制定相应的程序。什么情况下需要借调?借调有哪些程序?谁来支付借调人员的工资?这些都应该有章可循。

谁用人谁花钱,这是颠扑不破的常识。为什么会出现基层单位花钱请上级单位的怪现象?政府人员要严格按程序办事,不能单独留个借调的口子。这是建设法治政府,协调各方权责的必然。

此外,我们应该制定根本性的科学政策,合理核定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并进行动态调整。一旦确定,不要轻易更改,更不能利用职权随意向基层单位借人。

这就要求各级政府机关和单位都要因事设岗,因岗定人,因岗定人。如果以所谓的专项行动、专班工作为由随意调动人员,或者临时工作完成了,却“沉淀”了人员,不仅有损机构设置的权威性和科学性,还会造成人员臃肿、事项不清。

每一个岗位和工作都应该包含在相应的事务和岗位中。如果空滋生了很多杂事,让很多借调的人去做,那就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表现。回答全面深化改革的问题,必须以刀刃向内的意识、治病救人的勇气、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的步伐。

责任编辑:陈建慧图片编辑:沈轲

赞(0)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中青报刊文:过度借调为何总是“卷土重来”_舆论场》
文章链接:https://sourceopen.com.cn/3614.html

本站新闻文章由机器人程序自动发布,新闻内容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不具备权威性,所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并非官方发布信息,其真实性自行判断,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误报,违法等不良信息,请联系删除.资源型信息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