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新闻网
最新热点新闻

协定存款及通知存款自律上限将下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协定存款及通知存款自律上限将下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21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微信官方账号发表文章称,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优化了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的确定方式,将原来由存款基准利率的一定倍数形成的存款利率自律上限,改为在存款基准利率基础上的某个基点。新存款利率

文本摘要:

21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微信官方账号发表文章称,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优化了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的确定方式,将原来由存款基准利率的一定倍数形成的存款利率自律上限,改为在存款基准利率基础上的某个基点。新的存款利率自律上限实施后,存款利率自律上限“有升有降”,半年以内短期定期存款和大额存单自律上限提高,一年以上长期利率自律上限降低。据中新经纬客户端查询,21日已有多家银行宣布调整人民币存款利率,但也有银行表示尚未接到是否调整以及如何调整的通知。
协定存款及通知存款自律上限将下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中新经纬客户端6月21日电(魏巍)商业银行存款利率上限的确定方法发生了变化。21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以下简称“利率自律机制”)微信官方账号发表文章称,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优化了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的确定方式,将原来由存款基准利率一定倍数形成的存款利率自律上限,改为在存款基准利率基础上的某个基点。

新的存款利率自律上限实施后,存款利率自律上限“有升有降”,半年以内短期定期存款和大额存单自律上限提高,一年以上长期利率自律上限降低。

据中新经纬客户端查询,21日已有多家银行宣布调整人民币存款利率,但也有银行表示尚未接到是否调整以及如何调整的通知。

多家银行宣布调整人民币存款利率。

6月21日是存款利率定价改革的第一天。各家银行的存款利率产品有调整吗?怎么调整?

中新经纬客户端获得的一份调整后的北京地区存款利率表显示,调整后的机构按照国有银行(注:工农中建四大行)和其他银行分类。国有银行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存单上限分别为基准利率+10BP、基准利率+50BP、基准利率+60BP,其他银行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存单上限分别为基准利率+20BP。

6月18日,某国有银行大额存单一年期、两年期、三年期产品年利率分别为2.25%、3.15%、3.987%。6月21日,1年期、2年期、3年期存单产品年利率分别为2.1%、2.7%、3.35%,较之前分别下调15BP、45BP、63.7BP。

某国有银行大额存单产品调整前后对比来源:某国有银行APP

某城商行北京分行的理财经理告诉中新经纬客户端,该行大额存单的一年期和三年期产品利率均有明显下降,如三年期产品年利率从4.3%降至3.55%。“之前的大额存单产品还有少量额度,卖完就没了,会变成新产品。”上述理财经理表示。

此外,中新经纬客户端发现,天津金城银行、广西桂林银行、吉林白城农村商业银行、河北三河农村商业银行、长春高辛惠民村镇银行等多家银行于6月21日发布相关公告,调整人民币存款利率。

据晋城银行官方微信号显示,该行活期存款年利率由0.35%上调至0.45%,三个月期储蓄产品年利率由1.54%上调至1.6%,六个月期、一年期、两年期和三年期储蓄产品年利率分别由1.82%、2.1%、2.94%和3.85%下调。

整存整取、整存整取、本金加利息的一年期储蓄存款年利率由1.54%提高到1.6%,三年期储蓄存款由1.82%下降到1.8%。一天和七天通知存款利率分别从0.8%和1.35%提高到1.3%和1.85%。

来源:晋城银行微信微信官方账号

白城农商行在公告中表示,自2021年6月21日零时起,两年期定期存款、三年期定期存款、五年期定期存款年利率分别为2.73%、3.3%、3.6%。活期存款、协议存款、通知存款等定期存款利率暂不调整,仍按现行利率标准执行。

据21世纪经济报道,6月19日西部某省联社向全省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下发的《关于调整人民币存款利率的通知》显示,该省联社根据新的存款利率定价办法和部分自律要求,调整了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

调整后的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自6月21日起执行,其中:活期存款、一年期以下(不含一年)定期存款、保证金存款利率与现行执行利率一致,未作调整;一年期以上定期存款(含整存整取、整存整取、存本取息、定期存取款)利率调整为“基准利率+75bp”;约定存款调整为“基准利率+35bp”;七天通知存款调整为“基准利率+41BP”。

不过,也有银行表示,目前尚未接到相关通知。某民营银行相关负责人对中新经纬客户端表示,只听说了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确定方式的变化,暂时不知道该行存款利率是否调整以及如何调整。

存款利率自律上限“有升有降”

据了解,2015年,央行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同年,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开始运行。此前,为有效维护存款市场利率定价秩序,在利率自律机制的协调下,金融机构通过自主协商形成了以存款基准利率倍数确定的存款利率自律约定上限。此次调整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的确定方式,在存款基准利率基础上加分。存款利率会有什么变化?

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在文中表示,新的存款利率自律上限实施后,存款利率自律上限“有升有降”,半年以内的短期定期存款和大额存单自律上限有所上升,一年以上的长期利率自律上限有所下降。

东吴证券在研报中指出,长期以来,大部分地区的自律机制要求国有银行、股份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的定价上限分别上调50%、52%和55%,这意味着一年期和三年期存单的最高利率分别为2.325%和4.2625%。实践中,大量中小银行选择“充值”。

以国有行为为例。3年期存单原利率上限为2.75%*150%=4.125%,改为“加60BP上限”后降为2.75%+0.6%=3.35%。三个月定期存单原来的利率上限是1.65%,但加了一些点后,利率上限升至1.70%。

文章称,按照存款基准利率的倍数确定的利率上限具有明显的杠杆效应。由于长期存款基准利率高,执行利率明显偏高,扭曲了存款期限结构。特别是个别金融机构利用长期存款利率高的优势,通过各种不规范的所谓“创新”产品吸收长期存款。其他银行为了稳定存款来源,被动提高存款利率,推高整体负债成本,导致存款市场存在不良银行定价的问题,不利于存款市场有序竞争。

中国银行业研究所研究员梁思在接受中新经纬客户端采访时分析,以整数倍来确定短期和长期利率,会扭曲利率期限。比如在短期利率应该上升的情况下,因为采用了多重定价,如果提高了倍数,上限就会被高估,长期利率也会面临类似的问题。因此,短期利率上限降低了,长期利率上限提高了。所以改为加一点报价后,两端利率会回到中间位置。

宏观分析师周对中新经纬客户端分析称,存款利率改革是将原来的多重粗放定价变为精细化负债定价管理。这次改革提高了存款机构定价的灵活性和自由度,使机构存款定价能够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即市场资金成本能够真实反映供求、期限和风险溢价。

业内:不宜对“降息”做过度解读

对于存款利率上限确定方式的改变,有网友认为这种行为是变相降息。

“这次改革不是降息,而是优化确定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的方式。”梁思认为,以倍数来确定自律机制的上限,不仅有“杠杆”效应,而且缺乏灵活性,相对来说更加刚性。通过加分方式确定存款利率自律上限,既赋予金融机构更大的自主权,也有利于规范市场竞争。

光大证券研究所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亦丰也在研报中指出,政策更多的应该是机制的合理化,属于“小步慢走”的渐进式改革模式,会对部分负债业务的定价产生影响,但各大银行存款利率总体稳定,不宜将其过度解读为“降息”。

王亦丰分析认为,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一年期以内(含一年期)的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利率会保持相对稳定,但需要关注通知存款和协议存款报价水平的变化,这两种存款议价能力较强,存款定价是否会上浮需要再次观察。

“下调一年以上存款利率,对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影响不明显,但可能会影响中小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王亦丰指出,由于一年期以上存款占比相对较小,城商行负债面临“量”与“价”的再平衡,估计影响可控。定制存款、大额可转让存单存款、协议存款等活跃且高成本的定期负债,这些存款的定价水平相对较高,改革后利率水平会有所下降。

另一家民营银行高管向中新经纬客户端透露,21日,该行已接到相关通知。为了保证存款产品的竞争力,银行还设计了一些存款产品的利率在上限内“一浮到顶”。

在王亦丰看来,对于单个银行来说,考虑到位于不同地区的机构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格局的巨大差异,不排除部分存款增长压力较大的机构可能会通过提高保证金来稳定存款,增加存款。

“新方案实施后,金融机构无需大幅调整各期限存款利率,一年期以上存款占比也较小。总体来说,对金融机构和储户的影响并不大。”文章阐述了市场利率定价的自律机制。

需要指出的是,市场利率定价的自律机制也表明,金融机构仍然可以在自律上限内与存款人协商确定存款的实际执行利率,存款的实际执行利率不一定会发生大的变化。

对于储户而言,周指出,总体来看,各期限存款利率有升有降,总体波动幅度不大。银行存款仍是最安全可靠的保本方式,储户可根据自身流动性需求选择相对较高的储蓄产品。

梁思认为,存款利率自律上限规定了存款利率的“上限”。在合理的范围内,储户仍可与银行协商确定存款利率,对储户影响不大,无需过于担心。

来源:中新经纬

协议存款和通知存款的自律上限将下调。相关阅读:

2022年结构性存款减少了5200多亿,最后一个月减少了7100多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媛北京报道。

尽管金融监管部门连续两年没有公开表示要减少结构性存款,但这种高成本存款的规模仍在下降。

近日,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末,全国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余额45606.92亿元,较2021年12月末的50836.82亿元减少5229.9亿元,其中大型银行规模减少1600多亿元,主要是个人结构性存款压力下降;中小银行缩减规模3600多亿,主要是单位结构性存款压力下降。

这一降幅低于2021年。2020年4月末,结构性存款余额达到12万亿元以上的峰值,之后不断下降,2020年末和2021年末分别达到64426.56亿元和50836.82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结构性存款规模的减少主要在2022年12月,仅本月就减少了7180.43亿元。从全年来看,2022年1月,结构性存款余额较2021年末大幅增长,之后呈现稳步下降趋势,但前11个月余额高于2021年末,与2021年全年持平。

同期,存款规模仍在大幅增长。央行数据显示,2022年12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为258.5万亿元,2022年11月末为257.78万亿元,2022年12月当月存款增加0.72万亿元;全年增加26.26万亿元,同比多增6.59万亿元。

“大力规范结构性存款业务,结构性存款压降全国领先。”近日,北京银保监局在总结2022年工作成绩时表示。年初,银监会股份制银行部党支部也撰文表示,决心做实债务,提高债务质量,优化债务结构,增加稳定的债务来源,逐步降低结构性存款和保证金存款的比例。

这些迹象表明,金融监管部门仍在控制以结构性存款为代表的高成本负债。央行副行长宣长能近日在2022年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披露,2022年新增吸收定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比上年下降11个基点。

结构性存款规模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结构性存款的收益率和普通存款的利息持平。《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2年修订)》规定,结构性存款保证收益率上限不得高于普通存款自律管理上限,否则扣分,影响商业银行宏观审慎评估结果。

融360数字技术研究院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2月结构性存款平均到期148天,平均预期中间收益率2.79%,下行38BP同比;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为3.48%,同比下降19BP。从收益率走势来看,结构性存款的预期中间收益率和预期最高收益率均呈下降趋势。

同时,由于结构性存款与汇率、股指、黄金、基金等指标挂钩,在市场波动性加大的背景下,实际收益率很可能是最低的,进一步降低了客户购买结构性存款的积极性。比如最近很多上市公司都宣布,他们购买的结构性存款的实际收益率是最低的收益率。

结构性存款等高成本负债影响商业银行的净息差。2023年,在存款常规化趋势未改的背景下,多家银行表示将控制负债成本。

例如,苏州银行表示,将继续优化开门全面签约流程,强化基本存款账户开立意识,扩大公司客户基数;通过建立多层次维护体系,加强客户的分级维护,提高网银、手机银行、银企直连、四管一链产品的易用性,提高企业在本行的结算留存。零售方面,受股市、楼市低迷影响,定期存款增长明显。制定差异化产品策略,实施多维度产品定价,做好低成本存款产品营销,满足不同类型零售客户的金融储蓄需求。此外,我们将积极响应央行政策,合理利用央行融资,不断加强同业负债管理,努力持续优化负债结构,合理控制负债成本。

张家港银行也表示,将继续加强存款成本控制,积极优化高成本存款结构,鼓励分行自主优化负债结构和成本水平:对公存款方面,主要通过制定综合服务方案提高客户粘性和差异化竞争力,未来将进一步拓展银证、银企合作场景,增加对公客户的服务能力,从而提高客户在我行的资金留存率;在零售存款方面,我们会根据客户的实际议价能力,精准匹配合适的产品组合,引导客户共同配置长短期产品。

“目前结构性存款加权平均利率在2.6%左右,余额还有近5万亿。未来可以将结构性存款的保底收益和期权收益同时纳入自律机制,可以进一步降低结构性存款的综合利率。”光大证券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亦丰表示,同时,自律机制对银行的核心存款和结构性存款(保证收益)有相应的控制,但并未对协议存款、通知存款等高成本的负债产品进行有效约束。后续可以在自律机制下建立“超限管理”,对银行特定高成本负债产品设定限额管理要求,控制突破利率自律机制要求的负债规模。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文彬认为,2023年定期存款占比上升趋势有望放缓。但在经济景气度整体低迷、银行理财频繁的情况下,存款定期化现象短期内不会结束,将继续推高银行整体存款成本。2023年商业银行存款成本刚性依然存在,会挤压息差。“存款成本的提升优先于贷款定价,存款挂牌利率可能很大程度上跟上LPR的调整幅度,部分定期存款挂牌利率下调10-15bp 空,从而进一步增强存贷款利率联动效应。”

(统筹:马春元)

更多信息请下载21金融APP。

赞(0)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协定存款及通知存款自律上限将下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文章链接:https://sourceopen.com.cn/3479.html

本站新闻文章由机器人程序自动发布,新闻内容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不具备权威性,所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并非官方发布信息,其真实性自行判断,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误报,违法等不良信息,请联系删除.资源型信息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