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新闻网
最新热点新闻

17部门:中小学每校至少配1名专(兼)职心理教师_教育家

17部门:中小学每校至少配1名专(兼)职心理教师_教育家

近日,教育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善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高校应该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

《行动计划》明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高校要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

五育结合促进心理健康。

道德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融入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融入“三轮教育”的整体格局,以此来坚定理想信念,培养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用智慧。优化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既要注重学习和掌握心理学知识,又要注重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书育人。

用身体强化心灵。充分发挥体育在调节情绪、缓解压力方面的作用,实施学校体育巩固行动,开好体育与健康课,支持学校开展全覆盖、高质量的课后体育课服务,努力保证学生每天在学校内外花一小时进行体育活动,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完善人格、锤炼意志。

用美丽运行心灵。充分发挥美育充实精神、滋润灵魂的作用,实施美育在学校的渗透行动,广泛开展普及性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积极向上的美育实践活动,教会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

努力强心。丰富和拓展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让学生在劳动中锻炼身体,挥洒汗水,锤炼意志,养成劳动习惯,珍惜劳动成果和幸福生活。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3月22日,江西上饶,铅山县河口镇第四中心小学,心理老师正在心语邮箱里收集心语卡片。视觉中国资料图

开设与心理健康相关的课程。中小学校应当结合相关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思想政治课“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模块学时。高职院校按规定将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列为公共基础必修或限定选修课。高校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原则上应设置两个学分(32-36学时),有条件的高校可开设更多样、更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选修课。高等学历院校开设继续教育的,应当按照规定开设适合成年人的心理健康课程。幼儿园应遵循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创设活动场景,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

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结合中小学生的发展需要,分层次、分类别开展心理健康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树立自救和求助意识,学会理性面对困难和挫折,增强心理健康素质。

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编写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读本,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向家长、校长、班主任、辅导员提供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操作指南等心理健康“服务包”。依托“健康师生、健康中国”主题教育、“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职业院校“文明风采”活动、中考高考等重要活动和时间节点,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研究生会)、学生社团、学校聘请的社工的作用,增强同伴支持,融洽师生关系。

建立一个研究和监测大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国家专业机构。

《行动计划》明确,建立研究和监测大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国家专业机构。

规范精神健康监测

加强心理健康监测。组织开发符合我国儿童青少年特点的心理健康评估工具,规范量表选择、监测实施和结果应用。依托有关单位,组建面向大中小学的国家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监测专业机构,构建完整的学生心理健康监测体系,加强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强化风险预测和条件保障。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每年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监测。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监测。

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评估。县级教育部门要组织本地区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评估,利用好开学这一重要时期,每学年至少对高年级、初中、高中、中职学校学生开展一次心理健康评估,指导学校科学规范使用评估结果,建立“一命一策”心理健康档案。高校应在每年新生入学后适时开展心理健康评估,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合理增加评估频率和范围,科学分析和合理应用评估结果,分类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建立健全评价数据安全保护机制,防止信息泄露。

完善心理预警干预

完善预警系统。县级教育部门要依托相关单位建设区域性中小学生心理咨询中心,规范心理咨询服务,定期为本地区中小学校提供专业指导和技能培训。中小学校应当加强心理咨询室建设,开展预警和干预。鼓励高中和大学班级探索建立心理委员会。高校要加强心理咨询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学校-院系-班级-宿舍/个人”四级预警网络,辅导员和班主任定期走访学生宿舍,院系定期研判学生心理状况。重点关注面临学业就业压力、经济困难、情感危机、家庭变故、校园欺凌、校外实习、社会实践等学习生活环境变化等风险因素的学生。发挥心理援助热线作用,加强对受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重大突发事件影响的学生的应急心理援助,有效安抚、引导和干预。

优化合作机制。教育、卫生、网信、公安等部门指导学校与家庭、精神卫生与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共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加强物防技防建设,及早发现学生严重心理健康问题,在线上线下监测预警学生自伤或伤害等危险行为,畅通预防转诊和干预渠道,及时转诊、诊断和治疗。教育部门将会同卫生等部门,完善有精神或心理健康问题学生返校机制。

每所中小学至少配备一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行动计划》明确,中小学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建立一支强大的心理人才队伍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国家心理学教学质量标准。加强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社会工作等相关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支持高校辅导员攻读心理学、社会工作等相关学科硕士学位,适当增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博士点相关的心理学专业名额。

心理健康教师配备齐全。高校按照不低于1: 4000的师生比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每所学校至少配备2名教师。中小学每所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鼓励配备具有心理学背景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教研制度,县级教研机构配备心理教研人员。

畅通教师发展渠道。组织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形成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制度和职称制度相衔接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称评定可纳入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系列或单独评定。面向中小学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高校辅导员、研究生导师等。,开展个体心理发展、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综合培训,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技能培训。采取措施加强教师心理健康工作,支持社会力量和专业医疗机构参与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用好家校社区协同心理关怀平台,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培训,增强教师发现和有效应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

支持心理健康研究

进行科学研究。针对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和障碍,集中心理科学、脑科学、人工智能等学科资源,支持国家和地方重点实验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基础性、前沿性、国际性研究。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立学生心理健康实验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促进成果应用。鼓励和支持将心理健康研究成果应用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等领域,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水平。

责任编辑:王建亮图片编辑:朱伟辉

赞(0)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17部门:中小学每校至少配1名专(兼)职心理教师_教育家》
文章链接:https://sourceopen.com.cn/3431.html

本站新闻文章由机器人程序自动发布,新闻内容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不具备权威性,所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并非官方发布信息,其真实性自行判断,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误报,违法等不良信息,请联系删除.资源型信息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