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新闻网
最新热点新闻

上海市科委:聚焦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量子科技等领域,培育国际领跑者_财经上下游

上海市科委:聚焦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量子科技等领域,培育国际领跑者_财经上下游

5月11日,“高质量发展研究行”主题采访活动启动,首批采访在上海举行。在当天举行的高质量发展研究行说明会上,上海市科委总工程师赵建介绍了上海加快推进基础研究实现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情况。

本报记者王玉蓉

赵建说,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科委积极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不断加强战略布局和组织实施,打造战略科技力量,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优势,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注重战略布局,加强组织实施。围绕国家战略目标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需求,在事关长远发展的基础前沿领域超前谋划,不断强化实施。把握总体体系布局,2021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出台,提出将自由探索与战略导向相结合,优化基础研究发展环境,强化科技创新战略源头功能,为进一步推动上海基础研究领域跨越式发展形成制度保障。同时,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十四五”规划中,明确聚焦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量子科学与技术、变形材料、生命调控等国际前沿领域等战略领域,以培养若干科研领域的国际“领跑者”和未来产业变革核心技术的“贡献者”。抓好项目的组织实施,以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材料和交叉科学等领域为重点,不断加强前瞻性布局。同时,围绕人类表型群、脑与类脑、全脑连接图谱与克隆猴模型、量子信息技术等领域,统筹全市资源,组织重大市政工程。

第二,注重国家战略科技实力的引领作用。继续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实力和集聚培养战略科技人才,努力以高水平科技供给服务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国家实验室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团队领导的国家实验室完成了高质量的在轨运行。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迈出坚实步伐。我市国家重点实验室具有领域分布完整、研究积累丰富、高层次人才聚集的特点,攻克了大硅片、体细胞克隆猴、空红外探测、新药研发、大飞机、高温超导、肿瘤免疫治疗。通过优化人才计划、学科建设、国资国企、科研经费、市级重点实验室培育等资源配置,全方位服务保障上海重组,布局建设上海市级实验室体系。高能科技创新平台和机构将加速集聚发展。目前,上海有17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涵盖光子科学、生命科学、海洋科学、能源科学等领域,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同时,聚焦物理、天文、量子等基础前沿领域和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空,坚持平台-人才-项目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上海知止研究院、李政道研究院、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国家创新中心建设。

第三,注重增强人才的第一资源优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需求,打造分类清晰、层次分明、保障有力的科技创新人才高地。突出“高精尖缺”导向,聚焦三大产业、六大新兴领域、四大新赛道,深化“以才引智、以才引才”工作机制;大力引进和集聚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做好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的推荐、跟踪和服务保障。推进国际人才便利化措施,积极出台外籍人才工作便利化措施。截至2022年底,全市外籍科技人才约1.1万人。加强科技人才后备力量的培养。形成了以人才成长规律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以团队为支撑的科技人才培养机制。调整完善市人才计划,加大人才专项资助力度,完善评价体系,加大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发现、培养和资助力度,促进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第四,更加注重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围绕全社会多元化投入,完善竞争性支持与稳定性支持等方面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取得积极成效。比如加入国家基金委区域创新联合基金,充分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指导作用,积极推动上海加入国家基金委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借助国家品牌、中央资金和组织机制吸引全国优势科研力量,围绕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围绕区域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施探索者计划,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构建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渠道。充分发挥企业“问题制造者”的作用,根据产业发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出需求清单,以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为重点,组织专家委员会听取企业建议,掌握产业需求,简明形成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清单。实施“基础研究特区计划”,在一些基础研究优势突出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试点设立“基础研究特区”。通过探索长期稳定的资助方式,赋予特区充分的自主权,允许特区自由选题、自主组织研究、自主使用经费,积极探索项目选择、考核评估等方式,营造有利于科学家和团队潜心基础研究的环境。

基于上述工作,上海的基础研究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三个主要成果:

一是科研基础得到巩固。在R&D投资方面,2021年,全社会基础研究投资达到177.73亿元,占R&D投资的近10%,比5年前增长近一倍。在人才引进方面,上海从事科学研究的高被引科学家从2019年的47人增加到2022年的117人,占全国的8.5%;有条件支持方面,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7项,涵盖光子科学、生命科学、海洋科学、能源科学等领域,约占全国四分之一;在学科布局上,在生命科学、数学、化学、材料科学等学科上具有较强优势,15所高校64个学科被纳入新一轮“双一流”建设。

二是研究水平有所提高。国际科技论文影响力上升。从2010年到2022年,上海科学家在Science、Nature、Cell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从6篇增加到120篇,占全国的比重从15.8%持续上升到28.8%,远高于北京以外的其他地区。国际论文引用量一直全国第一。重大原创性成果加速形成,在脑科学、量子技术、纳米材料等领域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202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中,上海科学家和团队参与或主导了4个项目。国家级奖项的“含金量”得到了加强。五年来,上海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3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42项,分别占全国的15%和13%。特别是202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是对我国基础研究成果的最高肯定(9年空)。当年,上海的国家自然科学奖比例也首次超过科技进步奖。

三是承担国家任务的能力增强。在国家R&D重点项目方面,2016年至2021年,沪上单位牵头承担项目900余项,其中发育编程、干细胞等重要领域承担项目数占全国总数的20%以上,机械、纳米技术、合成生物学、人类健康、蛋白质的材料场变化等重要领域承担项目数占全国总数的15%以上;在国家基础研究任务方面,2022年,上海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600多项。

责任编辑:孙扶

赞(0)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上海市科委:聚焦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量子科技等领域,培育国际领跑者_财经上下游》
文章链接:https://sourceopen.com.cn/3333.html

本站新闻文章由机器人程序自动发布,新闻内容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不具备权威性,所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并非官方发布信息,其真实性自行判断,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误报,违法等不良信息,请联系删除.资源型信息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