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新闻网
最新热点新闻

短视频里“真医生”说的话一定对吗?上海多名医生这样说

短视频里“真医生”说的话一定对吗?上海多名医生这样说

近日,上海辟谣平台根据网友提供的线索,在社交平台上曝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何法童眼”和“勿传秘方”(详见《揭秘103岁中医去世前的惊天秘密真相来了”)。

调查发现,社交平台上的“医学科普”“养生秘方”等信息良莠不齐,发布者的身份也非常多样。其中有卫生机构或商家通过嫁接、后期剪辑炮制的“老中医”和“医务人员”,有通过社交平台身份认证的医务人员在介绍医学知识。那么,他们说的都靠谱吗?

“医学科普”成了“医疗消费”的分流

“无论是中医诊所、口腔健康诊所、鼻炎诊所还是民营医院,只要是与医疗相关的,都可以使用平台进行推广,无需认证……”在某短视频平台上,很多主播发布了这个内容。无医疗资质的个人或机构在推广医疗内容时能否通过认证?

mcn机构的主播说,医疗服务不需要认证也可以推广。本文图片均为上海辟谣平台图。

一家MCN机构(俗称“网络名人孵化器”)的主播直言:“如果没有认证,还有认证吗?比如帐户名无法认证,但形象设计可以更贴近专业人士。而且一个视频怎么拍,怎么推广也是很有讲究的。可以参考我们的课程。”

他说,在社交平台上,很多有专业资质的个人或机构为了实现平台流量,推广产品或服务,进行“医学科普”。“认证和不认证的区别不大。”

在这方面,一些MCN机构也编制了“实用课程”。比如某机构对医疗项目进行分类,分析不同平台的运营特点,表示有无医疗执业资格的个人或机构都可以借鉴,51节课定价179元。主播说购买后还可以加入辅导群,有“专业老师”指导。

一家MCN机构的“培训课程”

“这一点也不奇怪。没有医疗资格的机构或个人学习MCN机构的“经验”。一些认证的个人和机构账户也是MCN代操作的。”上海某三甲医院医生曾勇(化名)表示,业内确实有很多医务人员出于不同目的,以不同方式在社交平台上开设账户。

具体来说,社交平台上的“医疗科普”主要有两个主题:一个是严肃科普,一个是医疗消费科普。后者的主题有医疗保健、医美整形、牙科、眼科等。民营医疗机构或者没有医疗资质的机构开的账户,更倾向于这部分。那些宣传“医疗消费”的账号中,很多内容都经不起推敲。比如一些医美项目使用的案例来自官网,一家海外机构,专家一眼就能识别出来;其他内容违背医学常识,涉嫌夸大治疗效果或重叠不能同时进行的治疗项目。如果观者信以为真,很可能被误诊误治。

曾勇还观察到,许多医疗账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观众购买服务,因此即使是具有专业资质的“真正的白大褂”,在介绍内容时也倾向于“导医”、“导药”。

一些医疗短视频账号的主角穿着“白大褂”或“手术服”宣传产品,然后用小字标明自己不是医生。

其实监管部门已经注意到了这种情况。今年3月2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明确禁止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等方式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广告。该规定于今年5月1日生效,给“假科普、真货”的直播形式戴上了紧箍。

一些平台也注意到了MCN机构对医疗相关账户的影响,并发布了限制。部分平台发布了“不支持医疗健康认证账号由MCN运营”、“医疗健康认证账号(含机构)私信及粉丝群互动功能调整”等公告,限制医疗健康认证账号对外咨询、二次投放现象。但从实际调查来看,仍有MCN以不同方式支持医疗账号引流和咨询,平台的自律规范是否有效还有待观察。

在这种情况下,公众有必要关注社交平台上的“白大褂”。

医学科学的内容还是要严格把关的。

今年2月,人气养生博主“烧伤超人Po”通过微博“吐槽”认证:“没有吹不动的牛皮,只有没有底线的骗子”,内容直指社交平台上那些低质量的医学科普短视频。

@烧伤超人阿宝微博截图

在上海一家社区医院工作的范明明(化名)也有同感。“有些‘白大褂’看似在做严肃的医学科普,但你说的话不能全信。”

她觉得社交平台上的“真正的医生”可以分为知名医生、全科医生、推动医疗消费的医生等。“即使前两位博士做了认真的科普,内容的质量也是和个人水平密切相关的。有些医生的医院知名度不高。医生为了打造个人IP,热衷于通过社交平台做视频,但受限于工作经验,有些很水。”

例如,范明明有几个年轻的在线名人医生,他们都来自正规医院。“但是,他们的经验比较浅,对一些治疗方法的理解并不准确,甚至短视频中分享的治疗方案也完全错误。结果患者看了这个视频后,要求其他医生按照短视频的介绍做,否则收费不合理。这让我们非常尴尬,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向患者解释。”

她说不同的医生各有专长。虽然有全科医生,但总体还是“隔行如隔山”。所以,如果视频中的妇产科医生介绍的是精神科的内容和呼吸科医生科普外科的知识,可信度就更低了。

在上海另一家三甲医院工作的刘晨(化名)也表示,严肃的医学科普视频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据他所知,有些短视频账号虽然是个人IP,但背后是团队运营的结果,目的是提高内容的精准性。“短视频科普的效果还是挺好的,把比较复杂的医学知识用最短的时间和最通俗的语言讲解出来。有时候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或者诊疗方式卡在某个点上,看完短视频的讲解就会豁然开朗,对医患双方都有好处。”

但他觉得,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真正的医生”说的专业知识是否靠谱,很难判断,因此需要多管齐下,进一步规范社交平台上的医学科普内容。

一方面,平台要承担审核责任,不仅要防止“假医生”出现,还要对“真医生”介绍的内容进行审核。比如成立专业联盟,加强平台审核,减少“导医”或误导信息的传播。

另一方面,对于有志于短视频科普的“真医生”和正规医疗机构,要对科普内容负责,用心去做。“一些团队打造的IP背后,已经有医院或科室的官方微信官方账号和微博。可以将个人IP账号与官方账号进行链接,保证医生介绍与官方介绍相匹配。”刘晨建议。

最后,观众要谨记,即使是“真医生”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的内容,也只能作为参考,还是要去正规机构进行医学咨询,对症下药。

(原标题:《短视频中的“真医生”居然会说谎?上海很多医生都这么说”)

责任编辑:高文校对:丁晓

赞(0)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短视频里“真医生”说的话一定对吗?上海多名医生这样说》
文章链接:https://sourceopen.com.cn/2587.html

本站新闻文章由机器人程序自动发布,新闻内容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不具备权威性,所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并非官方发布信息,其真实性自行判断,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误报,违法等不良信息,请联系删除.资源型信息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