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新闻网
最新热点新闻

新征程新奋斗|“小医生”也有“大舞台”,她是居民身边的健康守护者

新征程新奋斗|“小医生”也有“大舞台”,她是居民身边的健康守护者

上海市徐汇区斜土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朱兰。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从专科到全科、家庭医生,从医院门诊到社区,在基层社区有一位名叫朱兰的“健康卫士”。

朱兰是上海市徐汇区斜土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全科医生。1998年,她毕业于武汉同济医科大学。毕业后,她去了上海徐汇区的日晖医院。她原本是心脏病专家。2005年,为了适应社区卫生改革的需要,她毅然转型为全科医生,下沉到社区服务。

从从医25年,从坐等患者上门就医,到主动在社区签约居民,朱兰秉持着医生善良、拯救世界的本色,为基层老百姓的生命健康“筑起值班堤坝”。如今,她和一名医疗助理负责辖区1829名签约居民的医疗保健。

可能有人觉得做社区的“小医生”很无聊,但是大专家很棒。来自基层一线的朱兰,用亲身经历证明了“小医生”也有“大舞台”。近年来,她获得了中国医生奖、中国十大最美医生等多项国家级荣誉。曾多次与吴院士一同领奖,并作为代表进入人民大会堂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朱兰走访了斜土街道的社区居民。

上海首批全科医生和家庭医生

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朱兰有很多故事可以讲,包括一次很重要的“出走”——从诊所到社区。

大学毕业后,朱兰成为徐汇区日晖医院的一名心内科医生。像大多数医生一样,他每天都在诊所治疗病人。7年后的2004年,上海启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日晖医院转型为斜土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朱兰记得,在决定去留的时候,她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很多问题在她脑海里翻滚:应该怎么做才能改变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局面?如何防止小病拖成大病?

多年的临床实践告诉她,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基层医疗卫生,做好社区全方位的健康管理,而全科医生无疑是承担这些使命的最佳人选。

朱兰最终决定坚守社区,从源头上服务和保护居民健康。通过转岗培训,她于2005年成为第一批全科医生。

从专科门诊到全科医生社区,一切对朱兰来说都是陌生的。“过去,我坐在诊室里,等着病人来找我;现在,我必须主动跑到社区,让居民信任我,让我为他们的健康负责。”她说。

2011年,上海在全国率先试点家庭医生制度。第一批全科医生朱兰成为第一批家庭医生。她率先实践家庭医生服务、“1+1+1”签约等社区卫生综合改革,试点分类健康管理服务,探索出“医养结合”的居家新模式,得到居民一致认可。

朱兰与社区居民交谈。

在社区服务居民健康,让朱兰和身边很多居民成了知心朋友。

朱兰记得斜土街有一个老袁满。他的左侧因为脑梗瘫痪了,性格变得非常孤僻易怒。很多年前,她第一次上门,袁老伯一看到她,立刻一脸戒备,连连摆手:“三级医院都不好。社区医生有什么用?”

朱兰也没恼。她笑着说:“让我的社区医生来看你就行了,又不会害你。”见朱兰不生气,而是笑眯眯的,袁老伯倒有点不好意思。朱兰仙和袁老伯聊了聊家里的情况,然后根据病情为他制定了详细的康复计划。他不仅调了药,还给他开了饮食和运动的单子。

和袁老伯聊完天,朱兰去了袁老伯家。她发现家里空房间有限,卫生间很滑,就告诉袁老伯家在阳光墙上安装专用把手,方便老人运动,卫生间要铺防滑垫和扶手,防止老人不小心摔倒。

从那以后,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朱兰都会定时上门,倾听老人的喜怒哀乐,给他做心理辅导。同时,她根据个性化康复训练方案,教给老人及其家人一些肢体康复技能,不断提高袁老伯的生活自理能力。

一次次的探访,袁老伯解除了内心的戒备,打心底里认可了社区医生,把朱兰当成了朋友。如今,袁老伯的偏瘫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性格也开朗了许多。

朱兰说,有一次离开袁老伯家,他看着她,突然说:“朱晓医生,谢谢你!”这一句“谢谢”让朱兰从心底里觉得,自己成为社区医生、家庭医生是对的。

截至目前,朱兰和他的助手组成的家庭医生工作组,已经承担了辖区内1829名像袁老伯这样的签约居民的保健工作。

朱兰向居民介绍健康知识和药物说明。

做千家万户的“健康守门人”。

围绕居民健康,朱兰积极组织推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近年来,她负责并主要参与了上海市市级、区级项目9项,发表论文30余篇,担任过7部医学书籍的主编、副总编、编委,参与编写了10余部国家基层常见病诊疗指南。

“我们的学术和科研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全科医生诊疗服务的理念和能力。”朱兰介绍,与”大院”的基础理论和高端研究不同,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关注的课题并不深刻,但与居民健康息息相关。

例如,面对社区慢性病的持续井喷,朱兰围绕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的有效预防和健康管理,与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合作,探索出一种适合普及、患者依从性高、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群体干预管理新模式,获得徐汇区医疗卫生科技奖。

2017年前后,在新一轮医改中,上海提出加快建立全覆盖、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而这恰恰是家庭医生服务的核心。因此,朱兰结合国内外所学,借鉴国际上先进的健康管理理念,构建适合社区家庭的健康评估体系。通过60多个细化指标,对居民家庭进行健康评价。

目前,该方案已在上海多个区和其他省市推广,如徐汇区,使社区健康管理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让老百姓的健康更有保障。

这种评估有很多优点,朱兰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她在为居民张阿姨进行健康评估时,意外得知张阿姨的大便有点异常。朱兰马上询问了她的症状,然后建议她马上接受肠镜检查。结果张大妈被查出结肠癌。所幸发现及时,术后恢复良好。

近年来,朱兰一直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更多的年轻医生。作为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社区实践基地的骨干教师,她参与医学生社区教学,帮助青年医生树立全科医学思维和理念,先后带教了2名上海市优秀全科医生和2名徐汇区优秀全科医生,为发展全科医学、培养优秀全科医生做出了不懈努力。

有人觉得做社区的“小医生”很无聊,但大专家很棒。但从医20多年,朱兰以亲身经历表明,“小医生”也可以和大专家站在同一个舞台上。

与吴院士多次同台,让朱兰刻骨铭心。2014年,朱兰和吴一起站在了第九届中国博士奖的领奖台上。此后,他们还获得了2016年“中国十大最美医生”;在同济医科大学110周年校庆上,吴和朱兰被授予杰出校友称号。

“当我和吴站在一起时,我发现了作为一名医生的职业价值。做一名全科医生是我会一直坚持的选择。”她说。

2022年10月,作为第20位来自基层的代表,朱兰在人民大会堂听取了党的第20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她特别兴奋,特别受鼓舞。对于报告中的“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大和区域均衡分布,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治和健康管理能力”等内容,朱兰深有同感。

她说,目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已经成为上海医改的一张名片,也是上海创新基层治理的重要模式之一。作为一名优秀的全科医生和学科领军人才,她为此感到自豪,并将继续带领团队为社区居民做好服务。

“如果专科是在下游救治溺水者,那么全科医生就应该在上游筑起一道堤坝,从源头上防止更多人落水。”朱兰表示,随着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完善,更多的居民愿意在家看病,她将继续为千家万户做好“健康守门人”,推动基层医疗卫生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蒋乐来图片编辑:李晶昀校对:刘威

赞(0)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新征程新奋斗|“小医生”也有“大舞台”,她是居民身边的健康守护者》
文章链接:https://sourceopen.com.cn/2237.html

本站新闻文章由机器人程序自动发布,新闻内容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不具备权威性,所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并非官方发布信息,其真实性自行判断,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误报,违法等不良信息,请联系删除.资源型信息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