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称新冠大流行已经过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新冠肺炎并没有消失,只是处于低度流行状态。”近日,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国家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系研究员刘珏说。3月21日,国家传染病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泓在线出席上海长三角商业创新研究院董事会扩大会议暨2023长三角新经济年会,并发表了题为《协同创新迎接未来疫情的挑战》的演讲。张文泓认为,新冠肺炎将来会转变成一种地方性流行病。张文泓的团队研究了人体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后是否会保持免疫记忆。他们发现,免疫记忆的克隆体在6个月后依然存在。张文宏称新冠大流行已经过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工人日报记者维基发自Zhonggong.com
“新冠肺炎并没有消失,只是处于低度流行状态。”近日,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国家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系研究员刘珏说。
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中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最新疫情显示,自3月3日以来,新冠肺炎核酸检测阳性人数呈波动下降趋势,每日报告核酸检测阳性人数维持在4000人以上。
我们很难远离自然微生物。
“对于下一波(疫情),目前做的工作是检测和治疗,相对于疫情的上一波来说比较简单。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为未来的流行技术平台做好准备,包括疫苗、治疗、测试和公共措施方面的几个合作平台。这个技术平台应该处于正常准备的状态。”
3月21日,国家传染病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泓在线出席上海长三角商业创新研究院董事会扩大会议暨2023长三角新经济年会,并发表了题为《协同创新迎接未来疫情的挑战》的演讲。对于如何应对下一波疫情,张文泓说。
“经过这次疫情,大家都很清楚,想要试图远离自然界微生物的影响是非常困难的。”张文泓说,“根据目前所有可用的科学证据,微生物的跨物种传播将继续发生。已知的艾滋病、结核病、肝炎、登革热,没有一种是由微生物跨物种传播引起的,有些病原体在完成跨物种传播后,成为在整个人类社会范围内传播的特有疾病,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从微生物到传染病再到人类世界的大循环,将成为人类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巨大挑战。”
新冠肺炎将在未来转变成一种地方性流行病。
3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在例行疫情大会上表示,预计今年将不再将新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张文泓认为,新冠肺炎将来会转变成一种地方性流行病。
“局部流行”是指疫情后,一种病毒进入较低水平的流行,不再对人类社会造成较大危害。例如,张文泓的团队检测到最近的疫情甲型流感被归类为H3N2和H1N1。这两个毒株是正常化的流行毒株,在疫情后不断变异,不会造成可怕的疫情。麻疹、水痘等疾病也是疫情之后遗留在人类社会的正常传染病。
张文泓解释说,在疫情浪潮方面,新冠肺炎已经越来越熟悉冠状病毒,如OC43和HKU1(两种主要引起普通感冒的冠状病毒,来自啮齿动物)。如果进入正常疫情,会分阶段出现,在流感样人群中检出的比例约为1 ‰-2 ‰。虽然我国流感样人群中检出新冠肺炎的比例约为5 ‰-10 ‰,但可以判断我国目前处于新冠肺炎低流行状态。
建立一个常态化的协同技术平台非常重要。
根据新加坡和美国的疫情监测,第一波之后还有第二波,第二波的峰值会低于第一波。但是,两次高峰之间的间隔有多长,中国和国际社会都在同步评估。下一波疫情会不会是严重的疫情?
张文泓的团队研究了人体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后是否会保持免疫记忆。他们发现,免疫记忆的克隆体在6个月后依然存在。“如果这些记忆克隆体受到攻击,它们会尽快产生抗体。久而久之,6个月后抗体水平会达到很低的水平,感染无法避免。但感染后,因为免疫记忆克隆的存在,(抗体)会迅速被召唤出来,抗体水平和细胞免疫力会提高。这个时候重症的比例会大大降低。”张文泓介绍道。
我们能为未来的疫情做些什么准备?张文泓表示,建立一个包括疫苗、治疗、检测和公共措施等多个协作平台的常态化科技平台非常重要。
产学研与公共卫生部门紧密合作。
疫情基本结束后,还有什么必要做这样一个平台?张文泓说,“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们在传染病平台的运作上取得了一些成就,包括口罩、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等公共卫生措施,使得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死亡人数远低于1918年疫情期间。但是,我们仍然不能满足快速应对新出现的传染病的需要,我们对疫苗和药物的准备工作需要进一步改进。新冠肺炎不是人类社会唯一的传染病。目前,我们仍然没有治愈乙肝的药物,没有治疗耐多药结核病的新抗菌药物,老年人感染的治疗也是一个未满足的要求。我们需要一个协同创新的平台。”
如何搭建这个协同创新的平台?张文泓主张整个链条的连接,希望产学研与公共卫生部门紧密合作。“国际R&D的总体趋势是协作。如果要加快整个R&D的联动,需要从国家到学术机构、疾控和医院、产业的全面联动来加快步伐。如果我们没有做好这一点,在应对未来的流行病时,我们仍将在国际舞台上处于领先地位。”
4月1日,启用新版《出生医学证明》。
据国家卫健委网站消息,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启用出生医学证明的公告(第七版)》。公告指出,为进一步加强出生医学证明管理和服务,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国家卫生健康委决定启用统一制发的新版出生医学证明(第七版)。出生医学证明(第6版)签发时间截至2023年3月31日。自2023年4月1日起启用《出生医学证明(第七版)》。
公告称,《出生医学证明(第七版)》将《出生医学证明(第六版)》首页右下方、副页、存根联的出生医学证明编号表述,由“9位1字母”改为“9位1字母”,并将此区域背景色由绿色改为黄色。
出生医学证明样本(第七版)(图)
从1996年开始,全国各地开始使用统一的出生医学证明,至今已经经历了6个版本。我国《出生医学证明》主要用于证明新生儿出生时的健康状况和血缘关系,是申报户籍国籍、新生儿获得社会保障、接受医疗保健服务、入托入学、办理签证、申请出国、移民、留学的重要依据和凭证之一。
聚焦2022年,国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化妆品抽检合格率为97.6%
3月22日,国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发布2022年国家化妆品监督抽检年度报告。本次抽检染发、祛斑、美白等11种化妆品,共抽检产品20368批次,其中符合要求的产品19880批次,占97.6%。
聚焦中国应急用优诺康新冠肺炎mRNA疫苗SYS6006。
3月22日,优诺康在港交所宣布,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批准,集团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SYS6006)纳入中国紧急使用,用于预防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新冠肺炎)引起的疾病。
聚焦江苏将为24.67万名适龄女童免费接种HPV疫苗。
3月21日,据官网消息,江苏省卫健委、江苏省卫健委、省教育厅、省妇联20日联合召开适龄女童人乳头瘤病毒预防接种工作启动会。2023年,江苏省至少将有24.67万名2009年9月1日以后及上半年出生的女孩免费接种国产二价HPV疫苗。省各级财政将投入1.72亿元。按照计划,5月底前完成第一次注射,11月底前完成第二次注射。
工人日报客户端乐健康第332期
张文泓说新冠肺炎·疫情已经过去了。
张文泓:虽然目前疫情高峰很高,但趋于可控。
众信。中新网广州12月18日电(记者蔡敏杰)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泓18日晚在广东公共卫生论坛在线上表示,新冠肺炎的变异已经趋于稳定,越来越难产生传播性更强的病毒,疫情正由疫情向季节性、地方性流行转变。
论坛由广东省科协、省科技厅、省卫生健康委指导,广东省预防医学会主办。
张文泓表示,新冠肺炎经过不断变异,毒力大大降低,疫苗接种达到一定水平后,中国将通过优化和完善疫情防控措施,逐步走出疫情。虽然目前疫情峰值很高,但趋于可控。“我们现在的‘走出去’时间节点,正好是从‘疫情阶段’到‘地方性疫情或季节性疫情’的阶段。未来,由于广泛免疫和自然感染,两者形成的混合免疫屏障将对奥米克隆突变体的防控起到非常强的作用。”他说。
在张文泓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这种免疫力引起的综合效应逐渐减弱时,会出现新一波感染,但新感染人数不会像以前那么多,死亡率也会更低。他说,如果在这样的过渡期突然发生大的突变,比如回到Delta突变期,那么概率很低,因为进化从来不会倒退。
“我们不怀疑未来会有跳出奥米克隆家族的新变种,但由于人体免疫对新病毒株仍有很强的交叉免疫反应,这将使疫情进入与季节性流感相同的流行模式。”张文泓说。
在张文泓看来,未来需要加强对弱势人群的定期接种,奥米克隆有可能采用高滴度免疫疫苗。他说:“非常清楚的是,加强疫苗接种可能无法阻止疫情蔓延,但可以减少疾病带来的危害。”
张文泓出席了广东公共卫生在线论坛。蔡敏珍摄
对于当前疫情的风险评估,张文泓表示,虽然总体疫情呈现致病性减弱的特点,但社会必须做好极端情况下疾病危害和医疗资源缺乏的准备。另外,社会要充分估计目前整体的疫苗覆盖率,尤其是弱势人群的覆盖率不足。
在优化第一波疫情防控应对方案方面,张文泓表示,如果在保证社会基本活动的同时,第一波疫情的曲线得到抑制,整个社会有望在保持一定非药物公共卫生(NPI)措施的基础上,成功应对后续几波疫情,整个社会将逐步恢复开放。
张文泓强调,要根据各省市高危因素基数,尽快完成药品储备。届时,如果能对100%的高危因素患者进行抗病毒药物覆盖,将有效降低高危因素人群的严重率,并尽快将60岁以上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提高到90%。
同时,张文泓认为,要建立三级分级诊疗制度,包括筛查需要到发热门诊定点医院就诊的高危人群,及时治疗和转诊,充分保障非新冠肺炎患者的医疗需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