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新闻网
最新热点新闻

五一消费低于4年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五一消费低于4年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2023年,“五一”假期即将到来。消费者应该如何防范「人在路上」?遇到消费纠纷怎么办?烟台黄渤海新区消费者协会分别从消费者和经营者的角度做出如下警示。面对“五一”期间的消费热潮,经营者应根据自身行业特点和消费者需求“备战”,提前制定相应的应急、协调、调配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面临排长队、供不应求的情况。依法及时妥善处理消费纠纷,从源头上解决消费纠纷和困难,让消费者在五一假期过得更加舒适愉悦,以实际行动参与到安全消费环境的营造中来。
五一消费低于4年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2023年,“五一”假期即将到来。消费者应该如何防范「人在路上」?如何避免被无良商家“敲竹杠”?遇到消费纠纷怎么办?经营者应该如何诚信经营?烟台黄渤海新区消费者协会分别从消费者和经营者的角度做出如下警示。

消费者应该做到:

第一,注意饭菜的购买,牢记舌尖上的安全。

购买食品时,应选择证照齐全、管理规范的商场、超市、农贸市场等经营场所,注意查看食品生产日期、保质期、外包装标签是否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就餐时要选择证照齐全、卫生条件好的商家。点餐前要了解食物的价格,查看是否明码标价,结账时查看价目表和用餐单,了解消费情况。同时,你要落实“CD行动”,拒绝“舌尖上的浪费”。

网上订餐要选择正规的订餐平台和证照齐全的经营者订餐。签字时注意检查饭菜外包装是否完好、整洁,并当面检查饭菜是否变质、污染。

第二,理性购物不要冲动,要认清消费陷阱。

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时候,要理性。面对商家花样翻新的诱惑,消费者一定要理性消费,谨慎购物,货比三家。不要轻信,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商品或服务。要详细了解活动规则,注意促销的时间范围和限制,避免引起消费纠纷。对于“带货直播”等网络销售,消费者一定要理性谨慎,不要轻信“全网最低价”、“清仓价”等宣传,盲目跟风,注意辨别,防止买到假货和“三无”产品。

第三,网上预订套路多,选择旅游预订要慎重。

假期旅行需要入住时,应选择证照齐全、信誉良好的酒店。通过网络平台预订时,应选择规模大、评价好的第三方网站或手机APP平台,认真阅读住宿标准、价格明细、使用规则等内容。电话确认后即可预订,并保存好预订页面、取消条件、房型、服务承诺等信息,以便发生纠纷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四,预付式消费有风险,办卡充值需谨慎。

办理预付卡时,不要轻信商家的口头承诺,要签订书面合同,合同中要明确有效期、优惠承诺、使用范围、退款条件、违约责任等内容。尽量选择规模大、信誉好、经营状况好的商家,明确自己是否真的长期需要此类服务,在购买或充值前充分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每次充值金额不宜过多。

五、消费凭证要留存,依法保障维权。

注意保留“五一”假期的发票、收据、支付记录等消费凭证。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首先本着合法、公正、公平的原则与商家沟通协商,依法提出合理要求。如果商家拒不遵守承诺或迟迟不履行法定义务,可以向消费者协会或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表达诉求,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大多数经营者应该做到:

首先要做好资源供给的准备。

面对“五一”期间的消费热潮,经营者应根据自身行业特点和消费者需求“备战”,提前制定相应的应急、协调、调配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面临排长队、供不应求的情况。

二、要明码标价。

任何商品都应当明码标价,并做到价签齐全,价签内容真实、清晰、完整,字迹清晰,标签对齐、标识醒目,不得以高于价签的价格销售商品,不得收取未予标明的费用,不得违反规定捆绑、搭售其他商品。同时,在经营成本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不得有大幅提价、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的行为。

第三,履行服务合同。

要信守承诺,秉持契约精神,严格遵守与消费者的约定,按照合同约定及时向消费者提供相应的商品或服务,保证商品和服务质量可靠,杜绝单方面取消消费者订单等违约行为。

四要确保消费安全。

“五一”期间,由于消费者众多,经营者要加大安全隐患排查力度,特别是在提供旅游、餐饮、娱乐等项目过程中,要把消费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坚持不懈,切实保障消费者安全。

第五,要重视消费者需求。

依法及时妥善处理消费纠纷,从源头上解决消费纠纷和困难,让消费者在五一假期过得更加舒适愉悦,以实际行动参与到安全消费环境的营造中来。

期间,黄渤海新区消费者协会将对投诉较多、对新区消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经营单位进行公示。

黄渤海新区消费者协会

2023年4月10日

五一消费低于四年前。

4月份PMI指数回落,专家表示短期波动不会改变经济复苏的大趋势。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4月30日发布的中国采购经理指数显示,4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PMI综合产出指数分别为49.2%、56.4%和54.4%,分别比上月下降2.7、1.8和2.6个百分点。三项指数均有不同程度回落,但总体产出继续扩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继续恢复。专家表示,4月制造业PMI下降是经济从恢复性增长转向全面复苏的短期现象。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向好,需要形成扩大内需的合力,巩固经济回升的内生动力。

多重因素导致制造业景气度下降

4月份,由于市场需求不足,一季度制造业复苏较快,制造业PMI跌破临界点,景气水平较上月回落。

从生产和需求看,制造业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0.2%和48.8%,比上月分别回落4.4和4.8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表示,生产指数仍在临界点以上,表明制造业保持总体扩张。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专家陶文分析称,需求环比下降。一是前几个月连续回升的基数比较高。1-3月市场需求快速回升,透支了部分市场需求,推高了基数。第二,出口收紧。国际长期高通胀,利率上升,不确定性增加,制造业出口运行偏紧。4月份,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7.6%,比上月回落2.8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明显回落。

“4月份制造业PMI指数明显回落,低于门槛值。受季节性因素影响,更重要的是经济从恢复性增长转向全面复苏是短期现象,并没有改变经济持续复苏的大趋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表示,疫情防控政策主动调整后,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从供给到需求,从产业链的各个节点到消费和投资,所有相关的经济活动都快速回升,其性质总体上是补偿性和恢复性的。这是去年12月以来PMI指数持续快速回升的主要原因。当达到正常水平时,消费、服务业等领域的恢复性和补偿性增长就会明显减弱。

非制造业保持良好复苏节奏。

4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6.4%,比上月回落1.8个百分点,为年内第二高点,非制造业保持较高景气水平。

“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在上月创下高点后有所回落,但均保持在56%以上的高位,非制造业保持了较好的复苏步伐。”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金彩认为。

服务业复苏的基础继续巩固。4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1%,比上月下降1.8个百分点,但比去年同期上升15.1个百分点。连续三个月处于高景气区间,服务业稳步恢复发展。与居民出行和消费密切相关的交通、住宿、文化、体育和娱乐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高于60%,行业业务总量大幅增长。

“在清明假期和五一假期叠加的春季旅游消费预期的带动下,接触服务行业表现良好。”中国物流信息中心专家武伟表示,航空空交通运输业新订单指数连续3个月上升,且保持在70%以上。铁路运输业新订单指数连续两个月保持在63%以上。与此同时,直接反映假日消费需求的餐饮、住宿和娱乐相关活动正呈现供需两旺的态势。特别是上述行业新订单指数的上升,预示着五一假期相关的消费需求将继续释放。

4月份,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63.9%,连续3个月处于高景气区间,建筑业生产活动继续快速扩张。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4.1%,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建筑企业对近期发展预期良好。

“总体而言,持续的投资和线下消费的加速复苏为非制造业的稳定复苏奠定了基础。”金彩说。还要看到,当前非制造业加速复苏是建立在前期积压需求加速释放的基础上的,市场需求复苏的可持续性有待观察。稳定投资、促进消费的相关政策仍需继续发力,巩固经济复苏的韧性。

推动形成扩大需求的合力

陶文表示,当前经济仍处于复苏过程中,突出的问题是内生动力不强。制造业新订单指数在50%以上仅持续三个月,之后再次转向50%以下。但是经济的积极变化还是比较明显的。企业生产经营环境整体好转,支撑安全条件改善,企业预期相对乐观。随着内需的不断扩大,如果不出现大的不确定因素,经济可以保持平稳复苏。

“服务业和建筑业等非制造业PMI仍在扩张,表明服务业的贡献和消费的快速复苏仍继续从生产端和消费端支撑经济企稳,基建和房地产也整体保持回暖趋势。”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总监庞耀表示,PMI数据显示经济运行的改善仍以复苏为主,基础仍需巩固。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

张立群说,今年以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扩大内需为重点,以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不断提高效率为重点,政府投资对全社会的带动作用正在进一步加强。在这种情况下,实体经济的逐步复苏将继续加大对就业的支持力度,这将成为持续增加居民收入、促进消费回升的基础条件。

“从复苏到系统性、整体性的复苏,需要有一个过渡期,但时间不会很长。这期间经济指标的下滑,应该正确理解和维护。”张立群说。(记者李雄)

来源:经济日报

赞(0)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五一消费低于4年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文章链接:https://sourceopen.com.cn/1342.html

本站新闻文章由机器人程序自动发布,新闻内容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不具备权威性,所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并非官方发布信息,其真实性自行判断,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误报,违法等不良信息,请联系删除.资源型信息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