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 女子大生(文学部1年) 他是大院子弟,一个人创造了3代人的记忆,他就是导演郑晓龙18岁 女子大生(文学部1年) 他是大院子弟,一个人创造了3代人的记忆,他就是导演郑晓龙 发布时间:2023-05-05
文|苏怡
赵的复出,以及他与导演郑晓龙在一家餐厅的亮相,一时间成为热门话题。
可见一个顶级明星出演郑晓龙导演的作品是一种莫大的荣幸。
那么郑小龙是谁呢?可能很多人不熟悉他的名字。
的确,相比那些微博里动不了几百万粉丝的明星,像他这么忙,郑晓龙的微博只能由工作室打理。但是全国人民,从50后出生的爷爷奶奶,到00后出生的大学生,相信没有一个人没看过郑晓龙导演的作品,比如《欲望》,比如《金婚》,比如《宫中皇后》、《米月传奇》。
郑晓龙这个词可以等同于优秀的影视作品。
而这么扎实的导演,和普通人一样,有个小爱好,和他合作过的演员都知道,那就是“嗑瓜子”。
这样亲民的导演是怎样的人?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世界。
郑小龙1952年出生于北京一个军人家庭。他父亲是上海人,母亲是东北人。
郑小龙在家里排行第四。他还有三个姐妹和一个兄弟。
郑小龙是在大院里长大的。
郑小龙的父亲并不是一般人想象中的严父。郑小龙小时候调皮不听话的时候,父亲从来没有打过他,骂过他。他爸爸只是不停的跟他讲道理,不停的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不这么做。
郑小龙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家里的大箱子书。在他慢慢开始学习长大后,是父母的书满足了他的求知欲,成为他在朋友同学面前引以为傲的资本。
高中那年,郑小龙一家的生活因为国内的政治运动而改变。
郑小龙的父亲曾经是某部的宣传部长,后来被打成了“反革命”。因为这样的定性家属,郑小龙不得不离开北京,去北野建设兵团插队。
16岁的郑小龙,在火车站插队途中,打了一场硬仗,帮助战友拿回了本属于他的粮票。结果他的肩胛骨被刺伤了,刀长达7厘米。也是因为这件事,郑小龙被分配到最苦最累的基建班和服刑人员一起工作,没日没夜。
即使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郑小龙每天都带着一本书《辞海》,寸步不离书,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抓住每一个机会,实现自己的求知欲。
因为环境恶劣艰苦,出于人性,郑小龙曾经逃过一劫,但被抓回来后会被捆绑起来批判。
两次出逃后,郑小龙第三次成功了。他在雪地里拼命跑,最后上了一辆卡车,从东北逃回北京。
1970年,18岁的郑小龙到河南某部队,走后门成为一名普通士兵。
当兵的日子还是很辛苦,但比插队好多了,于是郑小龙拿起了笔和纸,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
因为热爱写作,当兵不到半年的郑小龙受到了指导员的青睐,安排他写全连的年终总结。
郑小龙当然不会辜负这么好的机会。接到任务后,他写了两个星期。整整两个星期,他什么都没做,最后完成了一份70多页的总结。
因为这次出色完成任务,郑小龙后来被调到机关当宣传干事,专门负责部队的新闻报道。他的文章经常发表在军队内外的报纸上。
更让郑小龙受益匪浅的是,他在政府图书馆找到了大量的文学书籍,有古典的,也有现代的,有国内外的。这些书让郑晓龙陷入了狂热的阅读中,也是在这个时期,郑晓龙读完了大量的文学名著。
1975年,郑小龙被分配到北京人民广播电视台农村部当记者。
虽然是农村部,但记者的经历让郑小龙可以亲自去一线采访,回来再总结写稿子。一系列过程的完美结合,丰富了他的创作能力,增加了他的实践经验。
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一天没读书的郑小龙和几个台湾的好同事好朋友一起参加了高考。由于不懂数学,他们都错过了考试。
郑小龙,只是抱着测试自己真实文化水平的心态,没想到通过这次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听同事总结,写新闻的人因为没有文学功底,总是干巴巴的,所以要上大学学中文,于是郑小龙进了中文系。谁知,他考上了北大分校中文系。
16岁的郑小龙遇到了最无助的时代,相隔10年,因为他没有放弃,所以在26岁的时候,他赶上了最好的时代,郑小龙开始了四年的大学生活。大学期间,郑小龙发表了小说《轻轻的敲门声》,完成了电影剧本《两帆逐梦》的创作。
1982年,郑小龙大学毕业后,没有回到原来的电视台,而是选择了新成立的北京电视台演播室,这里离文学最近。
在那里,郑小龙第一年工作就当上了文学部主任,半年后被任命为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副主任。
1985年春天,郑小龙在南京参加一个小说奖颁奖典礼,在那里他遇到了他的妻子王小平。
当时,王小平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一名编辑,她优雅恬静的气质深深吸引了郑晓龙。作为文学爱好者和北京人,他们一见如故。随后,他们参观了南京的夫子庙和中山陵,一起回顾了过去的知青时光。
后来王小平知道郑小龙是电视工作室的导演,就把自己的适合改编成电视剧的小说推荐给郑小龙。
1985年底,郑小龙去海南拍电视剧,王小平在广东写稿子,就一起去了。在海南,王小平因为水土不服病倒了,郑小龙一边忙于工作一边照顾王小平。看病吃药是不行的。郑小龙还拿出了他在老家当知青时得到的偏方给王小平治病。后来,王小平真的吃了偏方,病情好转了。
在海南期间,郑小龙会在外景拍摄间隙采一些野花,在王小平回来时扎成花束送给他。剧组嘲笑郑小龙,说他小气,舍不得花钱买花。郑小龙说,
野花更好,是顽强生命力的代表。希望小平也能像他们一样美丽,一样坚强。
1986年,郑小龙去西南边陲拍摄电视剧。条件非常艰苦,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临走前,他对王小平说,如果我这次回来,我希望我们能永远在一起。
当郑晓龙的电视剧顺利拍完,凯旋而归的时候,王小平因为火车晚点,冬天在火车站等了他三个小时。王小平还花了半个月的工资给郑小龙买了一件厚外套。一见面就锁定了爱情结局。
1990年,王小平决定出国深造,而郑晓龙在国内的事业正如日中天,但为了各自的追求和理想,他们不得不暂时告别。
1992年,郑晓龙和王小平在美国结婚。郑小龙当时40岁。
上帝从来不会让一个天赋和勤奋并存的人失望。人到中年郑小龙,不仅仅是爱情的圆满,更是事业的春天。
从大学毕业到进入电视演播室,郑小龙和他的团队,他们那一代人的主题,都是专注于如何把电视剧拍得好看,而收视率和娱乐性在当时是不考虑的。
《欲望》的创作背景是基于郑晓龙这样的一群电视人和先行者的想法。他们希望通过电视剧的表现形式和前所未有的室内表演来传播真善美,抨击假恶丑,于是欲望的创造就来了。
更难能可贵的是郑晓龙这么多年一直坚持的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创作贴近生活,展现给人民的作品。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刘慧芳这样的美女的故事。
1989年初,决定拍这样一部电视剧的时候,郑晓龙请来了李小明、王朔、郑万龙,四个人坐在一起聊故事怎么拍,剧情怎么设定让观众喜欢,怎么没有外景。他们决定把它写成一个30岁左右的女人的故事,让她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里,用善良和屈辱放大人性的优点,再用坎坷的经历衬托她的伟大。于是决定之后,编剧李晓明回家写了一个17万字的大纲,剧本就变成了这样。
1991年,郑晓龙执导的电视剧《欲望》播出。作为国内第一部“室内剧”,一播出就达到了万人空的收视率。据说当时因为这部剧的热播,直接降低了全国的犯罪率,这部剧还受到了公安部的表彰。
继《渴望》之后,1991年,郑晓龙又组织拍摄了大型室内情景喜剧《编辑部的故事》,也成就了王朔、葛优、冯小刚等一批明星名人。
当时电影很难通过政审顺利开拍,即使在今天也是如此。
要知道,在剧中,张国立演的是一个同性恋角色。另外,里面的经典台词大多都有超前的脉络,讽刺而犀利。
最后是郑晓龙得到了广电总局老领导的保证,使项目得以开拍,然后跳过流程,直接把片子拿到中办的人那里试映,最后全国播出。
当时为了筹集资金,郑晓龙有史以来第一次在电视剧中插播广告,厕所清洁工赞助了这部电视剧。《洁厕灵》的主人也因为该剧的热播开始了大逃亡,身价翻了。
作为40年前中国戏剧的开创者,郑晓龙勇敢而真诚。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电视人”理念。正是这种从无到有的开拓精神,开启了中国电视剧时代的新篇章。
郑晓龙电视剧的另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是贴近时代。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出现了一股“出国潮”,他的妻子王小平也是赴美深造浪潮中的一员。
这时,小说《北京人在纽约》被推荐给了郑小龙。在作家曹桂林的小说《北京人在纽约》中,书中展现的作者在美国的生活与当时人们狂热追捧的出国热情和对异国天堂的想象大相径庭。
郑晓龙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部很好的现实主义作品,如果拍成电影,对当时人们的生活也会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于是开始准备拍摄这部电视剧。
作为第一部在国外拍摄的电视剧,制片人郑小龙首先面临的就是资金的问题。
为了帮助丈夫筹集资金,王小平向在美国的亲戚、朋友和同学借钱,勉强为剧组提供了仅一个月的美国拍摄经费。
在这一个月的拍摄中,王小平不仅成了剧组的专职翻译,还开着皮卡车到处买食材,做饭生火,甚至耽误了在美国的学业,受到了学校的处罚。
后期制作成本更紧张,即使拉广告也填不进预算空。为了拍摄电视剧,郑小龙只能靠抵押自己的房产贷款来筹集足够的资金。王小平二话没说,坚决支持丈夫的事业。
1994年,这部投资120万元的电视剧上映,让全民沸腾,在国内外掀起高潮,获得包括金鹰奖在内的多项电视大奖。
同年,郑小龙和王小平的爱子在美国出生。郑小龙工作走不开,在孩子满月的时候第一次见到了儿子。
2000年,郑晓龙再次赴美拍摄电影《刮痧》,剧本由妻子王小平改编。她还在剧本中写了丈夫对儿子生命到来的感受。
这部电影和《北京人》在纽约不一样。在美国拍摄,得到了当地华人的大力支持。
历经千辛万苦,郑晓龙先后拍摄了电视剧《永不放弃》、《幸福如花》,并担任《少年包青天》的制片人。
2006年,郑晓龙成为另一部巨作《金婚》的制片人,为此郑晓龙获得了白玉兰最佳导演奖。
转眼间,夫妻二人从纽约的《北京人》合作到《刮痧》,2010年迎来新剧《宫中皇后》,这也是夫妻二人时隔六年后的第三次携手。
2006年,王小平在网上看到《后宫甄嬛传》的故事,她笃定地告诉郑晓龙,这个故事一定能拍出好戏。看完之后,郑小龙果断买下了改编权。
2009年,《宫中皇后》开始拍摄,王小平带着儿子去了美国学习。郑小龙在电话里调侃妻子。你离开了,所以你不能离开任务。你是这部剧的编剧。于是王小平开始修改剧本,终于在电视剧开拍前改了三稿。
虽然他们夫妻完成的作品都是优秀的作品,但是他们的合作过程却充满了火花。两个人都坚持,都有自己的看法。有时候他们需要争论,吵架往往是家常便饭。
这一次,王小平的剧本《后妃》第二稿写道,华妃吃咸菜是为了假孕。郑晓龙很不满意,想把它处理掉,但王小平坚持要这样改。
郑晓龙事后笑称,王小平是剧组里最不听话的成员。
要知道,郑晓龙看了17集《编辑部的故事》初稿,除了2集是王朔写的,其他15集都被当场否决,可见他作为导演的绝对权威。
但郑晓龙知道,和王小平认真无疑是自讨苦吃。她不仅是编剧,还是他的妻子。
最后保留了电视剧的剧情。
王小平苦笑,难道我这个老婆会写剧本来害你这个大导演吗?
《宫中皇后》播出后,观众掌声雷动,海峡两岸三地收视率再创纪录。
郑晓龙称赞他的妻子王小平是皇宫里最美丽的女人。
郑小龙说的没错,要知道,剧中大大小小的人物,从年龄到性格,到出场顺序,到名字,都是王小平亲自把关的。
2014年,夫妻二人再接再厉,改编拍摄电视剧《米月传奇》,再次成为古装剧的巅峰,也成就了孙俪等一批优秀演员。
但郑晓龙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夫妻一起拍戏,一个写剧本,一个导演,其实是一件很伤感情的事情。两个工作态度认真的人在一起,一旦对剧本和人物有不同意见,就会互相争论,势必会伤害到和谐。
但无论过程多么艰辛,我们都看到了两个人最终相互成就,一系列广受好评和欢迎的作品证明了他们的默契。
有的导演一年拍六七部剧,郑小龙一年最多拍一部。
当年的《北京人在纽约》,郑晓龙用一年时间把它从小说改编成剧本,《金婚》从最初的构思到剧本完成用了三年半,而《宫中皇后》从买下改编权到完成拍摄用了五年时间精心打磨。
正是郑晓龙精益求精的慢,让他的作品在30多年后依然保持着较高的水准。就是这种慢,把《欲望》和宫里的后妃分开了20多年,也出现了一万人空的收视率奇迹。
郑小龙说道:
“谁耐得住寂寞,谁将来就比别人高。把拳头收回来,以便打起来更有力。”
从90年代初为展现人性真善美的主旋律《欲望》事业开山之作,到展现真实留学生活的《纽约北京人》,再到21世纪初,郑小龙通过50年的夫妻生活经历,实现了他所说的“拍普通人喜欢看的电视剧”。他总是站在普通人的角度,紧跟时代的步伐。
《宫中后妃》是一部宫斗风格的电影,而《米月传奇》是一部宏伟的历史剧,郑小龙通过细腻的人物塑造和严谨的拍摄风格再次俘获了新时代观众的心。
无论是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全国人民其实都能从郑晓龙的作品中找到生活的影子,他的作品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民生民情。
郑晓龙真正践行了他“心中有普通人”的导演理念,并贯彻到底。
郑小龙说,他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为了谁”。
可以说,他每一次创作,都慢慢地、稳稳地抓住了观众的心理,一击即中。他的作品有着强烈的共鸣、认同和感同身受,深入人心,让人铭记。
郑小龙是人民的导演,老百姓的导演。他的事业和奋斗是一代电视人不断探索的缩影。随着时代的和谐,他的具有现实意义的良心作品没有辜负人们的期望,这些作品将永远留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中。
表示“受到某种对待的人”:dividend | rever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