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客被淄博烧烤店老板送烤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淄博烧烤有段时间火了,各种各样的人从不同的地方去“赶烧烤”。说实话,虽然之前来过淄博,还没吃过淄博烧烤,但是全网“吃”过。淄博烧烤的出现,让一些“冷静”的声音开始发声,比如“给淄博烧烤泼冷水”、“淄博烧烤该降温了”。我是一个普通公民。我觉得只要安全,淄博烧烤应该而且应该继续火下去,没必要人为降温。淄博人不凉自己做生意,我们可以去周边烧烤。这种胸怀让人喜欢。当然让人觉得得去淄博烤一烤才对得起人家。淄博烧烤的食材是谁送的?这个需要淘汰,因为会严重挤兑淄博烧烤的严肃性;顾客被淄博烧烤店老板送烤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淄博烧烤有段时间火了,各种各样的人从不同的地方去“赶烧烤”。说实话,虽然之前来过淄博,还没吃过淄博烧烤,但是全网“吃”过。
淄博烧烤的出现,让一些“冷静”的声音开始发声,比如“给淄博烧烤泼冷水”、“淄博烧烤该降温了”。是的,要提醒,要注意,要冷静。但我觉得鼓励鼓掌更重要。
我是一个普通公民。我觉得只要安全,淄博烧烤应该而且应该继续火下去,没必要人为降温。
淄博人不凉自己做生意,我们可以去周边烧烤。这种胸怀让人喜欢。当然让人觉得得去淄博烤一烤才对得起人家。
如果说山东有烧烤,淄博其实更成功。民以食为天,人们愿意“烤”很久才能吃饱。这有什么问题吗?
有人说会影响环保,我觉得会;有人说会影响市容,我觉得会。但是,我觉得人是需要一种欢声笑语敬酒的刺激的,是需要找个地方看着对方为了等一个烧烤而取得的莫名其妙的成就,是留恋还是愤怒,是吐槽还是炫耀。
我想,所谓的人类,其实就是拥有烟火的味道。一座城市,不是吗?尤其是疫情发生三年后,难道不是反映了人们对中国这样一个城市通过这种方式将经济拉出圈外的需求吗?如果没有这种需求,谁会花钱花时间去某个地方呢?
在不久前的一个网络论坛上,我谈到了“中国人的流水席和街边小摊”,我也谈到了这件事。当然,我整理的时候会把这篇文章给你看。现在继续说烧烤。
所以我不认为淄博烧烤的生意会像悬崖一样突然减少,我认为会形成一个响亮的地域品牌【淄博烧烤】,品牌会溢出,全国各地都会出现“淄博烧烤店”。
所以我建议淄博政府赶紧注册成立区域公共品牌【淄博烧烤】,统一区域标准,将来掌握IP话语权。
我是一个商人。这个时候我常常在想,如此巨大的消费量,淄博烧烤的食材供应从何而来?相信用不了多久,很多地方的人都会站出来,声称淄博烧烤的食材来自他的地方。这就是IP的作用和力量。
当然,我相信有人会凭借这份沉默大赚一笔。我没吃过淄博烧烤,没有发言权。不知道淄博主要的烘焙食品有哪些?
看网上说“烤箱+饼干+小葱蘸酱”,这是他们的灵魂“三件套”。首先,我莫名其妙地觉得这句话通顺,不别扭。事实上,从营销的角度来看,任何广告语言,只要不别扭,只要能让人感到亲切和陌生,都是成功的。
这句话简单自然,感觉就像天天在你家门口玩,隔壁老王家的小儿子跳出来。
淄博烧烤的食材是谁送的?费用是多少?我觉得这都是市场决定的,但我想说的是,一旦“淄博烧烤”这个区域公共品牌建立起来,其背后的食材供应也将是一个“淄博效应”的食物链。
我提出了一个区域公共品牌“淄博烧烤”,一个全新的名词“淄博效应”。这是因为淄博烧烤已经超越了“烧烤本身”,对该地区的旅游、餐饮、交通、住宿等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当然,更了不起的是“山东流”。
我是老网友了,我觉得淄博烧烤一夜之间成为顶级流不是偶然的。淄博不是突然有了烧烤,淄博也不是突然有了这个地方。淄博烧烤能这样,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本身就是为了撬动“流量”,分享新媒体时代的红利。
有人说淄博烧烤不可复制。我觉得这个讨论是必要的,但没必要考虑守夜的问题。如果可以复制,那就不是顶流了。
看过一些短视频,赞很多。从我接近专业的角度来说,有些视频是在淄博以外拍摄的。但是为什么这么认真的喜欢呢?因为地址IP显示淄博。
这是一件大事。淄博这个地名本身就有很强的交通性。人们要用这个地名打卡才能成为“网络名人”。那么,那些已经有了一些流量的“网络名人”加持,让淄博“越来越火”了吗?会让自己更“网络名人”吗?这样的东西相辅相成,不去淄博去哪里?
换个方式,你可以在淄博烧烤摊拍个视频,发到另一个IP地址,看看效果如何。淄博有自己的流量,怎么复制?
你以为“抢着烤”都是吃烧烤吗?不管是“烤”还是“被烤”,那都是大家想要的,这种只有自己才能体会的“淄博味”。在其他地方怎么吃?你能有那种味道吗?
淄博烧烤,从政府到民间,自发形成了一套“淄博工艺”,现在被全国人民推广,各方面都会相当有经验。淄博烧烤已经开始在无形中反哺其他行业,其他行业也在源源不断的给烧烤输送能量,相互之间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供应链。
当然,如果淄博烧烤不坚持原来的样子,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个人认为主要是这几点:
1.烤的时候,一些“烤点”开始播放,唱歌跳舞。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淄博烧烤都有人才,而是一定时期后,摊主会从国外开始商业化,摊位也会商业化。当然竞争会无序,所以“烧烤会有特点”。由于烧烤会从“本地人”变成“四面八方的人”来体验。由于资本的介入,淄博烧烤会开始“变色”,导致食客的失望。这个需要淘汰,因为会严重挤兑淄博烧烤的严肃性;
第二,烧烤是初衷,但还有其他原因。烧烤会越来越“淄博”,但人流带来的其他工作会影响行业,比如交通、住宿等服务业带来的坏名声。味道依旧,但在这个过程中,总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影响淄博烧烤的自然选择;
第三,淄博烧烤相关的“衍生品”已经出现的琳琅满目。为了打卡而打卡的“IP”出现了,在淄博找淄博,在淄博失去淄博的风采,已经越来越脱离实际需求。
我想,说了这么多,子博应该请我吃烧烤吗?
谁在给淄博烧烤送食材?
五一快乐!
顾客被淄博烧烤店老板送上烤箱。
探寻淄博烧烤:一根弦搅动一座城,“爆”能变成“长红”吗?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贾轩|山东淄博报道
“全国上下都在想我的工资。”一个网友的笑话形象地描述了当地文化旅游市场抢客源的现状。在这场“厮杀”中,一座传统工业城市凭借其烤肉“灵魂三件套”(饼干、烤箱、蘸酱)deus ex成为当之无愧的顶级流。
3月初,一群大学生集体乘坐高铁相聚的视频红遍网络,目的地是山东淄博。
在随后的两个月里,这座三线城市凭借细致的政务服务、诚信的商业经营、热情好客的市民,形成了游客自发推动、政府快速响应、市民积极维护、网络高度曝光的良性城市营销闭环,让淄博烧烤火热起来。
五一假期前,疫情后的首个旅游超级黄金周,多家OTA平台显示,热门高铁目的地和全国十大满座城市榜单中,淄博首次出现,甚至直接拉动了青岛、烟台的住宿和景区预订。
创纪录的预订数据时刻提醒着淄博城市管理者,这是一场攻坚战。面对这场大考,他们的管理智慧和能力受到了考验。
能否经得起考验,不仅关系到游客的体验,也关系到淄博能否从“交通密码”中找到“城市变红”的新契机。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走上淄博街头,实地走访多个热门打卡场所,深入采访淄博文化旅游、市场监管、政府服务等部门,试图寻找答案。
着火了,完全着火了
凌晨4点多,淄博张店区一家烧烤店的老板开车去了郊区的鲜肉批发市场。自3月初淄博烧烤爆炸后,店里食客天天排队,食材采购量翻倍。为了保证供货质量,每天的进货时间也提高了一点。赶上周末备货,老板还得“托关系”多买点新鲜牛羊肉。
来不及和屠夫打招呼,着急的老板们纷纷装车离开。回到店里,全体员工齐上阵,切肉穿串。一个多月来,当地穿弦师傅的手工成本从3毛钱涨到6毛钱,甚至更高,急需临时工“客串”。
同样,作为淄博烧烤“灵魂三件套”的必备元素,饼干厂家一刻也不能闲着。一家位于“烧烤曲奇小镇”周村南郊的厂家,5点准时开工,添置设备,扩建厂房。每天用了五六吨面粉,产品还是供不应求。
下午3点,很多烧烤店门前的马路上挤满了排队的食客。高峰时段,有人排了三个小时的队,却因为店里的木炭卖完了而后悔离开。
随后,代理业务应运而生,二手交易平台上明码标价:每分钟0.5元。嗅觉敏锐的黄牛想出了“烧烤号”的主意,一个号的价格从100元到200元不等。无奈之下,烧烤店老板只好举起喇叭大喊:“我提前发号,不要买黄牛号,买了找我退款。”
演讲结束时,排队的人群爆发出一阵欢呼声。为了打发时间,很多顾客拿出手机刷起了短视频。在定位和算法的加持下,“淄博烧烤”的相关段子直接霸屏。队伍旁边,几十个网络主播正在开“烧烤盛况”直播间。
截至4月25日,Tik Tok“淄博烧烤”话题视频总播放量为102.8亿次,“淄博”话题视频播放量为112亿次。小红书里有96万多张“淄博烧烤”笔记。微博中,淄博也在两个月内18次登顶。
淄博烧烤,彻底火了。
这个五一不一样。
多年来,位于山东省中部的淄博一直是该省的中转站。淄博作为一个传统的工业城市,并不是很多山东人的首选,更不要说去淄博“城市游”了。
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时,几位来自济南、烟台的市民都表示是第一次来淄博。而很多淄博本地人对于家乡“网络名人旅游城市”的评价都有点害羞,赶紧摆摆手说“其实没什么,没那么好”。
就连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许岩也没想到。一个月前,他还专程带着30多个淄博的旅客去东营“抢城外的客户”。一个月后,他开始担心游客太多。
“这个五一假期对我们来说真的很不一样。”许岩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3-4月游客的目的比较单一,以烧烤为主。1990、00后游客占比高达73.7%,大多只停留1-2天,甚至当天往返。另一方面,五一假期游客多为家庭出游,老人和儿童比例较高,这对淄博的接待能力、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天的假期也让淄博烧烤有了更多的溢出效应。停留时间的增加可以直接促进当地景区、博物馆、商圈等生活服务业的发展。数据显示,五一期间淄博旅游订单(含酒店、景区门票)同比增长超2000%。在淄博的强力引流下,山东成为今年五一最受欢迎的长线旅游目的地之一。原本是热门目的地的济南、青岛、烟台、威海等旅游城市,如今也是枝繁叶茂。
“很多家庭把淄博定为第一站,然后他们会去其他城市和景点参观山东之旅。这是对我们全域旅游建设的考验。”许岩说。
城市为“测试”做准备
在五一假期的众多考验中,住宿问题首当其冲。
“通过统计全市的星级酒店和民宿,我们粗略算了一下,淄博市区有6万多张床位,与目前计划五一游览淄博的12万游客数量相差甚远。”许岩坦言,12万人的统计不包括“刚走”和上路的临时行程,无法提前掌握。
为了给游客提供服务保障,淄博各部门都在努力。
为稳定住宿价格,4月22日,淄博市发改委、市场监管局联合下发通知,明确从4月23日起,在全市范围内控制酒店客房价格。客房3月1日至31日实际成交均价(含线上线下全部实际成交结算金额)上涨50%以上的,按哄抬价格行为查处。
对于景区和人流可能过于集中的区域,许岩表示,将采取预约、刷身份证、分流人流等措施,确保假日游客的出行安全。
为了保证五一假期淄博的旅游体验,当地职能部门加大了监管和巡逻力度。
治安方面,淄博市公安局对全市593家大型夜市、烧烤摊、大排档进行了梳理。组建110移动警车组,实现报警时就近快速处置。每天出动警力1000余人,确保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巡逻警力全覆盖。为确保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淄博市市场监管局在全市烧烤食品经营单位开展了为期8个月的集中整治。
一位正在刘涛大观园值班的主管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目前,市里各相关部门都在全力以赴为五一做准备,甚至周末、节假日也是如此。“不用担心玩,遇到问题随时打电话给我们。”
记者注意到,当时是周末,但在街头、市场、博物馆、烧烤店,都有大量的公安、警察、保安、志愿者、监督员、社区服务人员在执勤。一位志愿者告诉记者,早在4月中下旬,政府部门所有相关人员就已经停止工作,所有工作人员都在“备战五一”。
全民参与的城市营销
公开资料显示,去年淄博常住人口470.6万,3月份全市接待外国游客480多万人次。翻阅河马小厨师游客在社交平台发布的消费记录,记者可以看到人均支出约为300 ~ 400元。按照每人每天消费350元,停留两天估算,3月份外地游客为淄博带来了33.6亿元的旅游收入。
“游客多了肯定会影响当地人的生活,尤其是临近八大局的老年人。他们本来可以在家买食物,但现在他们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在这方面,我们社区工作人员也做了很多工作,感谢他们的努力,感谢市民的理解。”许岩告诉记者。
4月20日,淄博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通过媒体发布了一封致全市人民的信。主动给客户让路,主动给客户让路,主动给客户看风景。更多的空间来感谢公众。其中写道:“最美的风景是一座城,烟火半刃。烧烤出圈,美在‘子’味,更美在淄博人。”
感谢信的最后,附上一个二维码。公民遇到什么问题,可以“码”,政府承诺“马上办”。
被问及是否觉得游客多,生活被打扰?一位“80后”淄博妈妈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游客多了可以带动经济发展,淄博越好,我们的生活就会越好。就算是为了孩子,我们也要抓住这个好机会。”
更多的淄博人用行动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把桌子让给游客,蹲在地上吃烧烤;有的司机主动给外地车让路;有人开私家车免费接送乘客往返火车站;也有餐馆老板,为了让他们的客人品尝更多的特色菜,提供小份的菜,“席地降价”…很多淄博网友笑称,当地人过着“卑微的生活”,怕损害淄博的名声。
在众多与淄博相关的短视频下面,有一条信息被赞得最多——我看到了一个城市拼命抓住发展机遇,很鼓舞人心。
一位资深旅游从业者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淄博的走红是一次“全民参与”的城市营销。从当地政府、市民到游客,各种各样的人都在扮演着积极的角色,成为城市的推动者。同时,互联网、社交平台等新媒体传播模式的运作,让每个人都成为发现者和传播者。尤其是通过短视频,对火热的烧烤氛围、市民热情好客的礼花、政府服务的快速响应的表达更加直观,让淄博烧烤产生了裂变式的传播效果。
淄博“罕见”的年轻人
关于淄博烧烤最初流行的由来,有一个暖心的故事。去年5月,山东大学12000多名学生来到淄博接受隔离,其中近8000人被分配到临淄区。当地政府为学生们精心安排了住宿,送餐方式也多种多样。
告别前的最后一顿饭,区政府居然为学生们安排了一次淄博烧烤,约定来年春暖花开。欢迎你带朋友再来。于是今年3月,大批大学生乘坐高铁跨市吃烧烤。
事实上,淄博对年轻人的“稀罕”不仅仅在一次烧烤会上。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当时学生们离开时,淄博政府不仅送了骨瓷保温杯作为陪伴礼物,还在“临别礼物”里塞了自己的“小心意”:一份《淄博市人才金融政策50条》;一张可以享受部分景点和公交优惠的淄博旅游年卡。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淄博走访时,在青年岗位、博物馆电子屏、景区服务台等处发现了淄博引进人才的相关信息和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
“淄博是齐国的古都,世界足球的发源地,的名城,聊斋的故乡,著名的工业城市,全球公园城市,青年友好城市。这些城市名片构成了这座城市的灵魂。希望大家都能来淄博,爱上淄博,留在淄博。”4月8日,淄博市文化旅游局局长宋爱想在烧烤专列上推荐当地文化旅游资源时,一直留住这群年轻人。
留人背后有深意。年轻人不仅代表着活力,也是淄博产业转型的人才来源。
2022年8月,淄博市委书记马特别提到,人才是创新的源泉。要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人才的招聘和培养,敢于投入,乐于投入,充分利用“人才50条黄金政策”,综合运用股权激励、绩效工资、职务晋升、人文关怀等手段,吸引、吸引和留住人才。
马不仅宣传了企业,还主动出击营销城市,在淄博为大学生“种草”。3月12日,淄博在北京开展人才引进活动时,向北大、清华的学生发出了诚挚的邀请。参加活动的清华北大学生只需要买去淄博的往返机票,其他的吃、住、玩等费用全部由政府资助。
玩是吸引人才的机会,真金白银是留住人才的诚意。
记者了解到,目前,淄博已推出《淄博人才金融政策50条》、《淄博人才开发技能26条》等5个综合性青年人才政策文件。在全国率先制定中学(中工)人才支持、“中级人才”评价支持、“双落户”等创新政策。在综合生活补助和购房补助方面,淄博对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等青年人才分别给予6万元、20万元、30万元、60万元的补助,普惠性支持标准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目前,全国各地都开始了游客和人才的“抢人大战”。淄博能否用“一根弦留住一群人”带动一座城,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图片均由《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韦嘉拍摄)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